两会青声丨上海是国旗的孕育地国歌的创作地国徽的制作地,背后的故事要深入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上海还是国旗的孕育地,国歌的创作地,国徽的制作地,但关于这“三国”的红色故事,很多公众并不清楚。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在接受青年报采访时说,其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值得仔细讲述。
童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单列出来,开篇就提及了“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这让他身为一个红色场馆的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在上海,有着612处红色遗址旧址,这些都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我们要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不断发挥好青年的传承作用、增强文化的引领效应,提升信仰的铸魂力量。”童科说。
他以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国旗教育展示厅为例指出,当下,对于国旗、国歌、国徽背后的故事,尚且挖掘不够,很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这一块的内容把握上还未全面深入。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故事,国歌的创作过程中田汉和聂耳的故事,国徽制作也是在上海公平路陈福昌作坊完成的,像这些故事,我们都应该细致梳理出来,串联起来完整讲述,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厚植红色情怀。”童科说,其实,在最早的国旗设计稿中,也曾有插曲。后来,毛泽东主席说,中间的大五角星就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围绕,现在要大团结,今后也要大团结。“这样的故事,应该多多讲述,让青少年去学习这些红色历史,感悟这些红色故事之余,还要鼓励他们由听述者变为讲述者,自发地去传扬红色文化。”童科说。
同时,就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童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另一个建议,建议上海对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开放一周的免签旅游签证,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便捷地来往上海,浸润式地亲身感受上海浓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童科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想向大会提交关于“武术进校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以精武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青少年武术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方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武术进校园”,加强青少年武术教育,不仅仅事关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意志力培养,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童科表示,武术进校园,乍一听并不特别“新”,但当下武术多是作为一些专科性的体育项目在部分学校开展而并非普惠性,“我希望传统武术进校园能变成课间做眼保健操一样的普惠性教育,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强健学生体魄,又能让深厚的武术文化润物细无声,在铸魂育人上切实发挥出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