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将City Walk纳入更多学校课外教学实践是否可行?两位代表就此聊了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City Walk是一种全新的文旅业态。有别于传统的走马观花,City Walk由专业人员带领,参与者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建筑、人文地标,更好地了解上海城市故事,彰显城市品格和文化魅力。那么,能否将City Walk纳入更多学校课外教学实践中?
在酝酿提交这份建议前,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专门找到同在奉贤代表团的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聊了聊。
吴鹏宏认为,城市漫步、海派城市考古,深受市民游客的欢迎,与此同时,目前学校的教学实践,大多是以室内活动为主。如何将City Walk这种全新文旅业态纳入到教学中,需要更多探索创新。
“2023年,我们在全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项目中,已将近似于City Walk的服务‘文化微游’纳入其中,但针对广大学生的户外教学活动比较缺乏。同时,当前的City Walk服务提供商,多以传统的旅行社和导游为主,缺乏针对此新业态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而传统的对于导游的考试和评估方式也已经落后于此新业态。”吴鹏宏说。
吴鹏宏建议,将City Walk这一文旅新业态纳入学校课外教学实践的方式,但为确保室外活动安全,应选择人流量、车流量较小的区域(比如苏河湾地区等)作为试点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建议制定针对City Walk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
趁会议间隙,吴鹏宏找到施文龙将自己的想法说了说,并请教起了建议的可行性。“除了课堂,让学生用行走的方式走出校园,走到街区,对教育来说肯定是非常好的方式,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我们常说,校园的课堂是课堂,整个社会更有着丰富、出色的课堂,我们也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行走的课堂’。”施文龙首先肯定道。他提及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虹口区多伦路历史风貌街区、一江一河、田子坊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都含有大量的育人元素,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拥抱去感受城市多样的文化和底蕴肯定是好的。
施文龙指出,如果有社会机构和教育部门一起来合作,将过去在单点场馆的“行走”,拓展到一个区域、一条主题线路的行走,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施文龙特别强调,与普通文旅不同,一旦与教学结合,面向学生群体,就必须有教学的规范,秉持教学的科学性,做到更有序,更有组织性,也更加行之有效。
吴鹏宏频频点头,“我们确实要重点对讲解老师内容的专业性、全面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估。同时,对于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人文、建筑等行业从业者,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将他们引入并作为City Walk的讲解人员,为他们颁授相应的资质,能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导览介绍,做好建筑阅读和海派城市考古,深切感受上海城市的暖与美。”
“模式走通了,就不仅有城市漫步,也可以有乡村漫步。”施文龙补充道。
吴鹏宏告诉记者,通过与教育界代表的沟通,他感到,教育部门还是比较期待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目前这种模式还在培育,能够实施的专业机构也还不多,“之后,我也将进一步完善建议,请文旅部门加大培育和管理,进一步推动用City Walk讲好城市故事并纳入更多学校课外教学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