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吴杰:跃身“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期待更多年轻人把事业的第一块基石和第一次倍增放在临港
2024-01-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高玲/视频 施培琦/图、剪辑 

“临港是年轻的城,也是年轻人的城。”市人大代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不时为临港新片区打Call。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吴杰说,要达成这一目标,这是系统性的一揽子综合工程,但核心理念和方式方法无外乎通过一个个实招把年轻人留住,通过集聚,以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  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  

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求“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而对临港新片区来说,更是要以城市功能提升为抓手,全力建设“创新创业之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成长、成才、成功。

作为一个刚刚度过4周岁的“年轻的城”,不断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人口快速导入是重要一步,“实有人口每年增长约3万至4万人,人口规模已达60万,城市活跃度显著提升了。”吴杰援引了一组数据,通过全面实施“人才筑巢工程”,加强人才购房、租房、实习等服务保障,4年来,临港已累计引进人才约5.8万人,年均增长128.5%,其中2023引进人才3.1万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逐渐形成。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加快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这样一个目标。”吴杰介绍,临港将持续落实好人才政策,充分发挥人才落户、人才安居、人才创业、人才个税、人才子女教育等各类政策的综合集成效能,深入实施“人才筑巢工程”,加快集聚各类人才。

同时,进一步降低年轻人宜居安居的生活成本,围绕住房保障,临港新片区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等,能够满足年轻人不同阶段的住房需求,过去四年新建了各类住房超过10万套。

“年轻人十分关心的医疗、教育、卫生、服务这些城市配套功能,都是我们现在着力推动,持续完善的。”吴杰举例,临港正加快对外交通体系建设,推动27号线尽快报批;今年新开办14所学校,新开工10所学校,续建17所学校,加快建设滴水湖学校;加快推进市六医院临港院区二期、复旦附属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建设。

  ◆  培育凝聚科创的大氛围  ◆  

吴杰认为,人才集聚汇聚,背后的核心还是要依靠产业集聚,同时,投身创新创业和科创,是年轻人的本色和优势,因此,临港要培育凝聚起创新创业和科创的强氛围。

当下,临港新片区目前已经集聚了临港实验室、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基地、中科院微小卫星中心等科研机构,为年轻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临港新片区正在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八大前沿产业,集聚了一批代表性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抢抓数字经济、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机遇,着力发展新兴金融、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服务业,这亦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和成长机遇。

吴杰表示,临港同时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重大任务落地落实,其中,还要创造氛围,让年轻人敢于突破、勇于突破、善于突破。再者,在临港营造一个年轻人集聚的环境,在这里可以找到更低成本创业、成就事业的舞台,这也与临港秉持的“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是一脉相承的。

“临港5所高校就有近10万教职员工和学生,如何吸引这部分毕业生直接在临港就业,其实,换一个思路来说,就是他们毕业直接符合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需求,这样,首选在临港‘人尽其才’也就顺理成章了。”吴杰感到,产业的定位正持续引导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做出调整。而如今的临港,还聚集了中央美院中法艺术学院、上海财大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交大中英低碳学院、同济大学海底观测中心等院所,同样将释放出强大的青春力量、人才力量。

临港新片区是“开放”“创新”的国家战略承载地,是上海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核心区,具备重要的产教融合制度、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这也将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能级水平,发挥试点示范作用。虽然需要时日才能见效,但各方的诚意和行动有目共睹,高校与地区,人才与产业,越发紧密地结合起来。

  ◆  释放年轻之城的满活力  ◆  

去年8月仲夏,庆祝临港新片区四周年系列活动开幕暨主城区商业集中开业仪式在滴水湖北岛举办。为期五天的“北岛狂欢·HI啤一夏”德国啤酒节和一系列商文体旅活动轮番上演,相伴而来的那份活力四射的景致至今让人难忘。在今年,临港将以耀雪冰雪世界开业为契机,提升运动休闲功能,力争全年举办各类商文体旅活动100场以上,吸引游客数量突破1000万人次。

吴杰期待,在临港持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品牌,布局一批市级城市功能项目,持续培育增强商文体旅能级,大力推进滴水湖一环带商业文体设施运行,引进更多“年轻化、特色化、品牌化”业态。吴杰还建议,把市区的部分功能移到临港。让“五五”购物节、文化艺术节、音乐节等品牌节庆、活动的功能在临港延伸,加上文化休闲方面的完善,助力年轻人向往的城市文化品格的培育。

期待更多年轻人跃身临港,吴杰想以这样的方式“喊话”——

“临港新片区2018年只有800亿元的规模经济总量,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国务院的总体方案,到2035年就是1万亿元。我原来跟企业一直讲,如果政府都能在此用10多年把经济从800亿元提升到1万亿元,那么,企业在临港投的任何一份钱,过了10多年,为什么不是‘加个零’回去。以此类推,‘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年轻人最核心的就是创新创业的机遇,那么,为什么不能融入到大熔炉里去,把自己事业的第一块基石和第一次的倍增放在临港,因为临港是一个可以创造梦想的地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高玲/视频 施培琦/图、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