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记者招待会刚刚举行,这些热点问题市长做出回应
2024-01-27 时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1月27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闭幕会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回答媒体提问。

实现GDP5%增长目标上海有信心有底气、今年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加大一张床的供应模式、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好就业就好业……龚正总共回应16个热点问题。

实现GDP5%增长目标上海有信心有底气

上海为2024年提出了一个不低的GDP增长目标,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上海怎样实现目标、奋力一跳?

就新华社记者的率先提问,龚正说,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今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首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做出了战略擘画,提出一系列新定位、新论述、新要求、新任务。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发挥好风向标作用,要求我们以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这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二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为我们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去年以来,中央陆续发布了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意见,虹桥国际枢纽新一轮24条行动方案等等,这些都为我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第三是去年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四稳”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企稳回升、新旧动能稳定接续、改革开放红利稳定释放、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稳定改善。这充分说明,上海经济回稳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有巨大的韧性和蓬勃活力,为今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外向度比较高的城市,去年进出口三个正增长、外商投资达到新高(240亿美元),说明上海依然是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也是外商投资项目的首选地之一。

龚正说,实现这些目标也要经过艰苦努力,必须奋力一跳甚至奋力两跳。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力增长。重点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把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加强辐射带动作用,紧紧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努力做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更好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二是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更好发挥国家战略任务叠加优势,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三是把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作为重要抓手,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强攻击和需求侧管理,积极发展数字消费、大宗消费、文旅消费,同时加快建设重大工程、重大产业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持续扩大有效运行。

“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抓推进、抓突破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五个中心”建设的提问时,龚正说,把上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必须奋力扛好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到上海考察,对“五个中心”建设逐一把脉,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五个中心”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和实践路径,全力抓推进、抓突破。

首先是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去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城市前列。我们要围绕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重点加快构建“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加大经济总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2”是两融合、两转型。首先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两个融合。其次是所有产业,尤其是上海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

“3+6”首先是中央要求的三大先导产业,就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要打造三个上海方案的上海高地。“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有优势的六大重点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还有时尚消费品。

“4+5”首先是培育四大新赛道产业,包括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然后要抢先布局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和未来空间。

其次是国际金融中心。龚正说,去年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排名全球第一。我们要围绕提高国际化水平,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金融四大体系,也就是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要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就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切实增强金融的安全可控能力,更好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三大任务。

三是国际贸易中心。龚正表示,去年上海口岸贸易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的首位。我们要围绕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下一步要推进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大贸易载体,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做大规模。

四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龚正介绍,去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第14年位列世界第一。我们要围绕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增强航运的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同时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聚集更多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

五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龚正说,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五位。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4%左右。我们要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好发挥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作用,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基础研究投入、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等机制,努力掌握产业的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地位。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抓好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在进行功能全面升级,上海下一步上海要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此,龚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加速创新迭代,才能实现产业蝶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我们要建好、用好在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战略重点领域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努力取得更多0到1的重大成果。要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力争再用4年的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

二是抓好“成果转换”这个链接的通道。重点是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在全链条创新中挑大梁。我们要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行业企业的出题机制,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畅通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抓好“金融资源”这个关键要素。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为重点,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上海正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就下一步上海吸引全球人才方面还有哪些创新举措,龚正回应说,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去年我们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显现。从上海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看,一方面我们的塔基更加厚了,另一方面我们的塔尖也更加尖了。通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培育专项等政策,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国际知名学者等“高、精、尖、缺”人才。

“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围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着重在‘三个高’上下功夫。”龚正说。

首先是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海聚英才的赛会平台,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其次是构建高能级的体系机制。坚持放权松绑,持续深化人才发现、推荐、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第三是要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优化完善全球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等改革举措,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格局

在城市更新时,龚正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去年,我们开展城市更新调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畅通各类更新改造的路径。全市完成了12.3万平方米零星旧改、29.6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了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还加快推进了外滩“第二立面”、吴淞创新城等一批更新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龚正说,首先要坚持分类施策,打造示范样板。重中之重是打好“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今年,我们将完成12万平方米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再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我们将持续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裉节瓶颈难题。持续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着力破解成本管控、资金平衡、标准规范等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更新之路。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多元力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专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格局。

持续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取得哪些成效?未来有哪些举措?龚正辉回应说,去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指明了前进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我们与苏、浙、皖共拉长板、相互赋能,推动一体化发展持续走深走实,突出表现为“四个更加”。

一是协同创新更加活跃。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集群第五位。二是产业协作更加扎实。推动8个重点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了全国的3/5、1/3和1/3。三是基础设施更加联通。沪苏湖等铁路加快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占全国22%。四是群众办事更加便捷。152项政务服务实现了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2.2万家医疗机构。

龚正说,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主要是“三个持续”。

首先是持续推动重大合作事项协同。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的政策措施。

二是持续强化跨区域项目的落地落实。坚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加快小洋山北作业区、外电入沪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是持续完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毗邻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将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目前《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发布,这是国家支持浦东引领区建设的一份重磅文件。上海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哪些方面推动方案落地?

龚正回应说,在浦东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是深入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国新办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内容作了全面介绍,主要是围绕扩大开放、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具有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推动试点方案的各项任务举措尽快落地,更好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和突破攻坚的作用。”龚正说,关键是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推进首创性改革。加快完善“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临床科研合作平台等协作创新机制。探索境外专业人士临时执业许可、版权登记制度、建设用地按规划期实施总量管控等重大政策,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障碍。

二是注重推进引领性开放。加快实施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海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等一批重大举措。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

三是注重发挥法治保障这一独特优势。目前浦东新区创制性法规和管理措施分别已经达到18部和22部。今年我们将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等出台新一批的浦东新区法规,及时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或法律,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

大力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在回答关于如何推动上海自贸区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问题时,龚正说,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央始终支持我们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开放举措。特别是不久前《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发布,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试点CPTPP和DEPA等规则条款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大力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主要是两方面任务,一是为国家试制度。”龚正说,CPTPP和DEPA哪些条款我们能全部接受,哪些条款我们是有条件接受,哪些条款接受了以后有一定风险,怎样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在上海要进行全方位的试制度。既加强边境措施的对接,又加强边境后的措施对接。在加强边境措施对接方面,我们要争取在关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率先突破,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在加强边境后措施对接方面,我们要争取在知识产权全过程保护、国企改革、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突破,努力营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要为改革开放探新路。”龚正介绍,重点围绕“三个贸易一个便利化”,就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来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货物贸易的重点是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提升通关效率;服务贸易的重点是深化电信、金融、医疗等领域开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球服务贸易枢纽节点;数字贸易的重点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建设国际数据港,分级分类推动跨境的数据流动;投资便利化方面,重点是完善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的集中运营、国际再保险交易等方面的政策,着力构建科学、便捷、安全的投资管理模式。

完善加大一张床的供应模式

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提问时,龚正表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保障上海这个超大城市住房问题的一种重要举措。上海总的考虑是“2”加“3个1”。

“2”是聚焦两类人群,一类是大学生青年人才,刚到上海来,流动性比较大,不可能马上买房子。另一类人群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三保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保安、保洁、环卫工人、护工、快递小哥等,对这些人群,我们的城市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3个1” ,就是要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推进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加大建设力度。

首先,要租得到。“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筹措4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加上之前我们已经建了13.7万套间,总量到2025年达到超过60万套间,去年我们建设筹措了24.8万套间,所以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是“十四五”目标的70%。

第二,要租得起,就是优化供应结构,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多元化住房需求和租金负担能力,我们要完善加大一张床的供应模式,增加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的岗位,主要是面向保障一线工作人员。

第三,要租得好,我们要完善丰富的公共区域和公共设施来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居住者生活得更便利、更舒畅。龚正举例,比如,一个房间里可能有2个人,也可能有3个人或4个人,房间不大,但床位干净,更重要的是周边有很好的配套,有公共的服务场所,有洗衣房等配套措施,来的人也可以搞一个聚会,这样即便房间不大,但整个保障措施比较到位,我们要争取保障性租赁住房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保持一定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吸引外资重点在“三个度”上下功夫

上海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外资企业在上海更好发展?

就此,龚正说,我们在三四年前创造了“特斯拉速度”之后,去年又创造了“莫德纳速度”,从项目签约到开工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度也充分显示了上海更好的营商环境、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优的政务服务、更大的开放决心。

“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突破了240亿美元,连续第四年超过200亿美元,实到外资再创新高。还有两个可喜现象。”龚正说,一个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去年新增了65家,累计已经达到了956家;另一个是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去年新增30家,累计达到561家。充分说明上海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也是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龚正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三个度”上下功夫。

第一个度是广度。要扩大市场开放的广度,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实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深化总部增能计划和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第二个度是力度。要加大投资促进的力度,实施“外商投资全球伙伴计划”,积极开展海外招商推介,加大用地、能耗、环评、融资等保障力度,支持外资企业更多投向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等领域。

第三个度是温度。提升企业服务的温度,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议,不断提升外籍人士在工作签证、出入境、在沪支付等便利度。

就全英文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已上线运行,龚正说,这个平台的定位就是欢迎你、帮助你,方便外籍人士更好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多语种场景化的功能,为外籍人士提供更权威的政策咨询,更贴心的生活、投资、就学、旅游服务。”

紧扣企业需求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也始终收到关注。对此,龚正在回答提问时说,上海一直高度重视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上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总目标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去年我们以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为牵引,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针对性提出了208项政策措施。其中,通过这些措施,去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超过1100亿元。同时,去年实施了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累计发放近3.3万件政策服务包,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企业反响总体较好。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企业需求,实施新一轮的营商环境改革。初步安排了150项改革举措,重点在“两降一减”上持续发力。”龚正说,

一是降门槛。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配置的隐形门槛和壁垒,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得、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二是降成本。突出土地、融资、物流、用工等各方面政策集成发力,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尤其是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减跑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便利性,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加强政企沟通,强化服务和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提升企业感受度和获得感。

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

今年上海将如何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龚正说,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

近年来,推出了原油期货、“玉兰债”等一批国际化金融产品,建立了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构建了“沪港通”“沪伦通”“互换通”等跨境互联互通机制,集聚了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一批功能性机构,到去年底,上海持牌金融机构的总数已经达到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占全市持牌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30%。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龚正说,下一步,我们要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努力做到“三个更好”。

一是更好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依托浦东、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更大程度的金融压力测试,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领域创新试点。

二是更好拓展双向开放成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

三是更好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监管协作,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城市记忆

上海在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方面有哪些更有力的举措?特别是在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新的考虑?

龚正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建设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源,挖掘时尚文化的潜力,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龚正表示,今年重点要推进“四个一批”:首先是实施一批文化传承工程,进一步挖掘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等考古发掘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城市记忆。其次是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推进上海大歌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上博东馆下个月就要开放了,欢迎大家去参观体验。”龚正发出了邀约。

第三是提升一批节展品牌,进一步增强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等节展的影响力。提升“三上”,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去年创造了我们上海马拉松的最好纪录,创造了中国境内的马拉松的最好纪录。今年要推出上海帆船公开赛,不断提升自主品牌赛事的显示度和影响力。”龚正说。

第四是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影视创作、艺术交易品、演艺等优势产业的能级,开辟新场景、打造新赛道。

龚正说,文化市场是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引擎。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文体旅展商深度融合,以文化品牌活动把流量带起来,推动文旅活动和场所成为集聚人气的端口,以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消费活起来,带动周边交通、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服务提升,推动人气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好就业就好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方面,上海将推出哪些举措?

对此,龚正表示,就业是民生“压舱石”、经济“晴雨表”。去年,我市出台稳就业“18条”,健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5%,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全国领先。今年,我们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精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大局总体平稳。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未来。”龚正说,今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预计达到24.5万人,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好就业、就好业。着重做到“三个精准”。

首先是精准匹配岗位资源。坚持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充分发挥重点产业、民营经济、新型业态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大援企稳岗、访企拓岗力度,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二是精准提供服务指导。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因势利导做好就业指导服务,链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扶持政策,特别是发挥好基层就业项目导向作用,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三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对低保、残疾、零就业家庭等的毕业生,“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做好就业帮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加强跟踪帮扶和不断线服务,让每一个就业困难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帮助、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开办150个爱心寒托班很受欢迎,要把这项事情持续办好

为民办实事项目是上海民生工作特色品牌,今年实事项目将重点解决哪些市民的急难愁盼,有哪些新项目?

就此,龚正说,“为民办实事项目”是上海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自1986年启动以来,已经持续了38年,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安排了10个方面32项项目已经提前圆满完成,市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3.62%,创近年来的新高。

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聚焦养老、托幼、安居、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仍然确定了10个方面,项目增加到34个,其中新增项目17项,延续的项目也是17项。

龚正介绍,新增项目注重紧贴需求、补齐短板,积极回应群众在宜居、安居、就业保障等方面的诉求,安排了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项目。比如刚才提到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已经纳入了今年的实事项目。又如市民对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十分关注,今年新增了一批就业稳岗项目,包括要建成350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培训高技能人才4.5万人次等等。

在延续项目方面,注重稳定供给、优化服务,对一些需求量大、群众反映好的项目,持续增加设施资源,提升服务能级。比如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已经连续26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纳入实事项目,今年我们进一步强化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计划改造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又如在延续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基础上,今年又开办了150个爱心寒托班,很受欢迎,我们要把这项事情持续办好。

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

在回答关于公园城市的提问时,龚正说,我们心目中的“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当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在推进当中我们主要是聚焦三个“量”。

首先是增加数量。要坚持大、中、小公园并举,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乡村公园、郊野公园。去年全市新增公园总数162座,上海累计公园数已经达到了832座。按计划到2025年“十四五”末期,也就是明年底,上海要建设成为千座公园的城市。今年,我们安排再新建120座公园,同时再用10年时间到2035年,力争建成两千座公园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世博文化公园,包括双子山在内的南区,今年将建成实现全面开园。

第二个是提高质量。重点是要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的生态空间,特别是要打造“一大环”加“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是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建设大型公园和生态林,要全力打通外环绿道上的断点,力争“十四五”实现全线基本贯通。“五小环”是在五个新城打造“一城一绿环”,去年启动了先行段建设,今年要全面实施。

第三个是优化存量。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公园+”行动,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融合。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目前全市超过六成的城市公园已经实现了24小时开放,今年按计划要新增30座,让公园和绿地更好为民所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