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不同纬度关注就业促进就业,一位青年代表带来三份就业建议的背后
2024-01-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带来三份就业领域的建议,就业服务体系、灵活就业,还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纬度各有不同,背后却是一样的关注就业促进就业的炽热情怀。

  进一步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高质量就业也是两会上诸多人大代表关注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就业举措成果颇受瞩目,过去一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健全。今年城镇将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

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是新增就业的主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的热点。今年,方研翔的第一份建议是进一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他介绍,“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是指为生活、居住在本地区的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工作目标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是区街通力协作的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承载获取就业信息、得到职业指导、参与职业体验、走入职场探岗等多种功能,使区街资源充分融合,让有就业需求的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切实的就业帮助。为此,他建议,区街要联合落实“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挥各街道特色,同时,要注重分析诉求,实现精准化服务。

各类重点人群因求职条件、工作经历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的岗位各有不同。因此,方研翔认为,“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应通过筛选合适的岗位,开展“人人乐业”人员专场、“职引未来”应届毕业生专场活动,为更多求职者提供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还要主动思考,探索工作新方法。方研翔说,以黄浦区为例,人户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家门口”先行一步,就要主动向云端升级,让服务跨越地理距离,来到求职者身边。通过“招聘会+直播带岗”“云上连线企业人事”等活动打出就业服务组合拳,做好企业需求与个人岗位需求的桥梁。其间,还要进一步升华“新职业”“新业态”就业服务,依托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电竞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新兴创新产业中的新职业,点面结合,服务形式全面化、多元化,加强就业信息公开与发布。

  多渠道推动灵活就业  

当传统就业模式难以满足各类群体的就业需要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灵活就业。有人会问:“灵活就业是什么?是做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吗?”其实不尽然,随着数字技术的革命,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被改写。

“灵活就业其实是一种非全日制就业,可能是‘临时工’,也可能是一个人服务几个单位、兼职几份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比如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方研翔说。

当下,灵活就业最被诟病的还是集中在“缺乏专业、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支持”“通常无法享受到传统全职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待遇”等。据前瞻研究院预判,未来几年,灵活用工市场仍有望保持超20%的年均增速,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万亿。

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方研翔今年就此现象提交了自己的第二份建议。他提出,敢于创新就业形式,多渠道推动灵活就业。

“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相关部门能从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推动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拓展灵活就业渠道。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规范有序并举,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人岗匹配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为灵活就业群体拓展就业空间。二是重点加强灵活就业保障。在政策法规方面前瞻性发力,因城施策、补齐短板,让从事灵活就业的没有后顾之忧。”

方研翔建议,在新职业开发、新技能培训等方面强化扶持,打开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前景,并持续优化灵活就业环境,降低灵活就业成本,加强政策措施、典型做法以及自主就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典型事迹的宣传,从而营造鼓励支持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

记者了解到,方研翔的第三份建议是希望推动本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不同块面的建言,让求职者的就业之路走得更顺畅,更高质量,始终是他的期待,也是他的坚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