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圆桌丨把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24-01-27 青年


上海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图为2023年在中共一大会址专题展厅开幕的“永恒的誓言——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文物史料专题展”。 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红色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底色,是上海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上海文化最光辉的生动篇章。上海有着大量的红色文化场馆,红色遗址、旧址,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砥砺前行。

如今,上海正全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城市样本,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成为重要的一环。通过今年两会上代表们的热议,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加强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文艺创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上海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传统发扬光大,上海将继续挖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走进”到“走心”应该如何做] 

这里有大思政课最好的课堂

·市人大代表 焦扬·

“红色文化和红色场景,这既是大思政课最好的课堂,又是大思政课最好的教材。”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主要传播地,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在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焦扬建议,要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以此激发出上海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听到这些,我觉得特别重要,特别受振奋。”焦扬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把保护传承用好中共一大会址等宝贵红色资源作为光荣使命,也让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全市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激励引领着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力量、奋进新征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要把大思政课建设好,这让焦扬更坚定一个想法:红色文化和红色场景,既是大思政课最好的课堂,又是大思政课最好的教材。然而,让青少年喜闻乐见,更主动走入红色文化场馆、更有意识参与红色文化活动,从“走进”到“走心”,从“扭头会忘”到“念念不忘”,还得在分众化研究推广和传播,在用数字化赋能的方式创造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空间和场景上下功夫,并针对不同学段青少年的特点和目标,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更合理地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

“如何进一步做好分众化传播、抓好关键群体,”焦扬举例说,针对少年儿童群体,如何从“一米高度”视角,用小朋友听得懂、能记牢、会讲述的语言和方式,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从娃娃抓起”。又如,如何引领研究人员、教师队伍、媒体从业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骨干等特定人群,结合工作领域更主动塑造红色文化的场域、情景、氛围,需要更有制度性的激励和保障。

其间,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红色场馆同学校的深度合作,双向建设育人基地、教学基地、实践基地,也可以是一大实施路径。焦扬就此建议,繁荣上海红色文艺创作,对红色影视创制、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加大政策倾斜扶持,进一步激发文创产业活力,加强红色文创链建设。

红色基底百闻不如一见

·市人大代表 丁志伟·

“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更多地可以在行走中启发感悟,形成理解。”


有过援青经历的市人大代表、鲁迅中学副校长丁志伟对于“百闻不如一见”有了更确定的认知,也让他对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看法,“仅仅靠书本去吸收是不够的,更需要立体的,全方位的浸润。”丁志伟说。

在援青的时候,丁志伟发现当地小朋友的祖辈多是牧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因而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相对薄弱。在暑假的时候,丁志伟牵头带领了一批优秀的小朋友到上海进行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一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四行仓库、国歌馆、国旗馆等红色场馆,都留下了小朋友们的足迹。

通过一件件历史物件,一个个生动的展陈篇章,历史的样子终于鲜活起来,今日盛世之中国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也在这些小脑袋里鲜活起来。回到青海,孩子们变身为“小老师”,再以图文、视频的方式给当地的朋辈讲述他们在上海的红色之旅。

这段经历让丁志伟意识到,青少年参与“行走的课堂”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学校如何和周边的红色场馆联动,建设好“大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一代,以创新的传播方式去理解和传承,理应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课题。

“我们学校地处虹口,周边就有许多红色资源,结合思想政治课,以研学形式的教育,还可以推出探究类的课题,调动青少年的走心参与和深度思考。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更多地可以在行走中启发感悟,形成理解。”丁志伟建议,红色路线可以设置不同的主题线路、研学线路,在不同主题或由历史脉络串联起来的路线里,引导青少年理解历史,厚植红色情怀。

红色基底百闻不如一见。丁志伟举例,“弹孔墙”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立面的外墙,墙上的8个炮弹孔、420多个枪弹孔,全部按照原来面貌及实际位置还原。在这面布满弹眼的墙体下,孩子们的心灵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包括吴淞口、金山卫等抵御外敌的遗址遗迹,都烙下岁月的印痕,以此类推,串珠成链,再带领青少年去了解如今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感悟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何定位自己将来的青年责任,都会比仅仅在课堂、书本里学习来得生动和有启示的多。

 [小问题背后的大资源应该如何挖] 

谁知道张思德塑像在哪儿?

·市人大代表 孙慧·

“很多游客都不知道人民公园有张思德的塑像,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张思德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五条着重强调了县级以上政府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职责,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此背景下,市人大代表、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孙慧,在两会上呼吁,应进一步发挥上海张思德塑像等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张思德,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自1944年牺牲后,便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他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繁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内,但其塑像的变动引发了孙慧的关注。原来,张思德塑像曾位于人流量较大的7号门附近,但现已被移至较为偏僻的3号门角落。

“由于3号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塑像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路过的市民和游客较为稀少,而且公园内也没有明显的指示路标。我通过几次随机访问,很多游客都不知道人民公园有张思德的塑像,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张思德是谁。”为了更好地传承“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孙慧建议将塑像重新安置在7号门或其他人流量大、更醒目的区域。同时,孙慧提议在塑像旁增设张思德生平介绍,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深入了解这位英雄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此外,孙慧还期待有关部门制作张思德英烈事迹的短视频,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供市民观看,让更多人直观了解他的生平。

为了让游客能够在了解张思德的同时得到休息,孙慧还建议在塑像周边设置休闲座椅等设施。同时,公园内应设置清晰的路标或指示牌,方便市民和游客找到塑像所在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孙慧认为上海应进一步排摸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革命先烈塑像和其他红色资源,采用类似引导方式加大传播力度,结合具体场景进行优化,以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红色档案只能在库房里沉睡?

·市人大代表 何少华·

“红色档案资源要用起来,活起来,让公众知晓和参与,并加大开发力度,而不是束之高阁在库房里‘沉睡’。”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沉淀着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如何激活这些宝贵资源,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红色文化传承不息,进而擦亮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在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原专职副主委何少华提出了深度开发红色档案资源、打造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的建议。

何少华指出,虽然上海红色档案资源丰富,但相较于全国一流品牌,其影响力仍有待提升。他剖析了三大问题:红色档案资源的全域性联动不足、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为解决这些问题,何少华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红色档案资源要用起来,活起来,让公众知晓和参与,并加大开发力度,而不是束之高阁在库房里‘沉睡’。”何少华建议,全面摸清资源状况,实施针对性保护方案,并加强数字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其次,何少华呼吁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协同。通过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实现区域联动,连点成线、连片成面,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及省份的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针对当前红色档案编研成果的主题覆盖不全面、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何少华提出了“数据赋能,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供给”的思路。他建议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创新编研成果形式,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和网红产品,同时拓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旅游。

此外,何少华还强调了宣传的重要性,并建议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矩阵。通过新媒体应用实现内容交流与品牌营销,打造优质品牌形象;构建融合传播机制,形成传播合力;完善推广平台建设,精细化管理内容资源。

最后,他提出应用科技手段拓展红色文化新体验。借助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手段,增强用户的临场感和交互感,激发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热情。

 [生动的题材和故事应该如何用] 

让更多人感知红色经典的魅力

·市人大代表 裴小倩·

“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深刻体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中,红色题材是我们艺术创演的宝贵源泉。”


“红色题材是艺术创演的宝贵源泉,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红色音乐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工作。”市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裴小倩这样说道。

“红色音乐上,上音大师辈出、名作传世。经典的上音人创作的红色‘三部曲’是《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梁祝》。”裴小倩认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一方面是要把经典红色文艺作品继续梳理出来,进行更深度地传播推广,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背景、读懂蕴含其中的充沛情感、记住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情怀和责任,通过“教创演研”,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让更多的人能够感知到红色经典作品的力量和魅力。

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在新时代对红色作品的创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上音创排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暑假里,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成为上音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在巡演走进长三角、“重走长征路”的同时,在长征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先辈们坚定的理念信仰中,青年学子传承和宣传着伟大长征精神,并与革命先辈们完成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2023年,上音出品反映“两路”精神的原创歌剧《康定情歌》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首部揭秘中央文库守护历程的音乐剧《忠诚》获全国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

“可以说,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深刻体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中,红色题材是我们艺术创演的宝贵源泉。”裴小倩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红色音乐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还应发挥好“红色音乐和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体系传承创新”团队的作用,将红色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体系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并从上海红色文化中挖掘题材,加强对优秀红色音乐精品的创编,用好上音歌剧院、校园开放等各类艺术实践舞台传播红色音乐,对年轻人讲好上海的红色故事。

国旗国歌的故事远远没讲够

·市人大代表 童科·

“这样的故事,应该多多讲述,让青少年去学习这些红色历史,感悟这些红色故事之余,还要鼓励他们由听述者变为讲述者,自发地去传扬红色文化。”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上海还是国旗的孕育地,国歌的创作地,国徽的制作地,但关于这些红色故事,很多公众并不清楚。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其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值得仔细讲述。

童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单列出来,开篇就提及了“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这让身为一个红色场馆工作者的童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在上海,有着612处红色遗址、旧址,这些都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我们要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不断发挥好青年的传承作用,增强文化的引领效应,提升信仰的铸魂力量。”童科说。

他以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国旗教育展示厅为例指出,当下对于国旗、国歌、国徽背后的故事,尚且挖掘不够,很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这一块的内容把握上还不全面深入。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故事,国歌创作过程中田汉和聂耳的故事,国徽制作也是在上海公平路陈福昌作坊完成的,像这些故事,我们都应该细致梳理出来,串联起来完整讲述,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厚植红色情怀。”童科说,其实,在最早的国旗设计稿中,也曾有过插曲。后来,毛泽东同志说,中间的大五角星就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围绕,现在要大团结,今后也要大团结。“这样的故事,应该多多讲述,让青少年去学习这些红色历史,感悟这些红色故事之余,还要鼓励他们由听述者变为讲述者,自发地去传扬红色文化。”童科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