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将物理围墙拆除后,大学校园何以更高品质开放服务人民城市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在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全线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之后,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这一坐落于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风貌保护区也起步全面融入“音乐街区”。
2024年第一天,上音校园正式对外开放。学校首批推出了美育楼、音乐城堡和城市音乐会客厅三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升级开放的上音歌剧院,向市民全面开放,在元旦假日为上海城市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这些将物理围墙拆除后的大学,带来哪些启示?大学的校园开放何以更高品质开放,服务人民城市建设?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带来了建言。
◆ 做好校园开放共享“后半篇”文章 ◆
市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裴小倩告诉记者,今年她酝酿提交的正是“关于支持引导市属高校文化设施高品质开放,助力建设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的建议。
华东政法大学开放校园,主动服务于上海“一江一河”滨江滨河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全面开放布局,着力打造“最开放的公共空间、最高雅的历史建筑、最美丽的校园景观、最高端的法治教育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于2024年1月起全面开放,将历史保护建筑、3300平方米的“上音花园”、城市文化新地标的上音歌剧院和上音校园贯通开放,形成沿淮海路、汾阳路一带历史与艺术融合交汇的开放综合体,让市民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美、了解世界音乐文化之广,以美育人、以乐动人。
“这不仅仅是将美丽的校园融入城市更新工作、与公众共享,从内核而言,建筑变得可以阅读,同时,建筑里还蕴含了宝藏。开放期间,上音推出了东方乐器博物馆精品展、蔡元培美育大讲堂和开放空间建筑导览等,举办系列音乐会、城堡沙龙等,发挥学校文化优势,努力实现高品质内涵式公共空间开放。”裴小倩介绍,上音歌剧院也从去年10月11日全面开放,在吸引市民参观艺术殿堂的同时,使市民更加沉浸式地体验到建筑、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
与此同时,上音将师生教学和艺术实践也充分融入开放,打造一系列“公益场”音乐会,既做好内涵式开放和美育惠民,又加强社会资源反哺学校办学。基于这些探索实践,裴小倩认为,应进一步做好对市属高校文化设施高品质开放的引导鼓励与支持激励,做好校园开放共享“后半篇”文章。
◆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融入社会大美育课堂 ◆
在裴小倩看来,凝聚各方力量,统筹空间高品质开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强化学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既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一种方式方法,又能在更好助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上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她建议,提请支持引导市属高校文化设施高品质开放,助力建设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对高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办学成果、育人成效和文化优势,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社会;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以一定的政策供给、项目支撑的方式支持市属高校高水平开放,把历史故事挖掘好,把开放文章做好,把特色功能做强,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显示度,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裴小倩说,每所高校的定位不同,这就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充分体现育人的价值,进一步挖掘开放内涵,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融入社会大美育课堂。比如,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博物馆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城市形象名片,助力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可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训新型文化业态,活跃时尚文化市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其间,也建议市政府加大对相关参与校园开放的市属高校投入力度,由文化部门设立“高校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工作专项,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对于相关开放文化设施的投入、管理和协调,加强对高校的引导与鼓励,统筹好高校高品质对外开放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等。
“期待政府、高校、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引导支持高校推进高品质校园开放。”裴小倩期许着说。
◆ 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全面开放校园 ◆
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副院长王尔松也关注大学的开放问题。
“北京大学‘跨栏’教授和保安上演一场追赶大赛的故事,再次引发公众对高校是否应该打开大门的热烈讨论,我当然是主张的,特别还希望能全面开放大学校园,让公众充分利用到大学的公共文化资源。”
王尔松说,目前,上海市公共文化资源相对于上海的人口规模而言是不足的。另一方面,作为公共资源的大学,有优质的文化资源和便利的活动场所,并没有向社会全面开放,造成公共资源的部分闲置和浪费。
“疫情期间因防疫原因大学形成封闭管理,但后来许多大学迟迟不愿完全放开校园的管控,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切断或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在财产安全、设施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让管理者尝到管理便利的甜头。”王尔松认为,大学属于国家公共资源,校园内有丰富的文教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盘活校内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利于缓解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足所造成的政府压力,管理难度绝不应成为“闭门”的理由。
特别是校园里特有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书香氛围,对社会公众也是一种耳濡目染式的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利于市民的素质提升、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的社会和谐。
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王尔松认为,在全国高校“不敢完全放开”的大环境下,上海率先全面开放大学校园的公共资源,在全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也契合了上海城市精神中的“开放、包容”这一精神内核。他建议,大学校园应像疫情之前一样,公共资源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不设任何限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