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吴谢宇伏法,而原生家庭之惑仍当深思
2024-02-0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1月31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吴谢宇执行死刑。这意味着吴谢宇一案终于尘埃落定,凶犯受到了法律制裁。然而,该案并没有就此退出公众视野,很多人在思考和追问:像吴谢宇这样出身平凡、靠不懈努力考入名校的学子,是怎么会滑向“弑母”深渊的?这起人伦惨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多年来,媒体对吴谢宇案进行了详细报道,复盘了他的人生轨迹。吴谢宇的性格缺陷由此被揭示出来,而缺陷的形成,又与其原生家庭存在一定关联。

无论是吴谢宇英年早逝的父亲,还是后来被他亲手杀害的母亲,都把学习成绩看得极重。这和他们的经历相关。夫妻俩均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学习改变命运”有深切体会。从自身经验出发,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复制这一模式,走向人生巅峰。吴父病故后,吴母更是全身心照料儿子,让他心无旁骛地学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吴谢宇将“考上好大学”当作人生唯一的目标。

他成功了,成为外人眼里的“北大才子”,也是母亲的骄傲。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失去的东西恐怕更多、更可贵。比如童年的快乐,选择的自由,开阔的视野,以及更重要的,健全的性格。这突出表现在缺失两种能力,即调整自我认知的能力和与人共情的能力。

先说自我认知的能力。由于从小到大是“学霸”,吴谢宇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可在汇集天下英才的北大,他不再能保持“第一”,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其实吴谢宇的遭遇并不独特,很多考入顶级学府的新生都有类似的心理体验,但他们大多能调整认知,摆正位置,融入校园生活。反观吴谢宇,一直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单一评判标准,以至于悲观厌世,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这种因认知错位而导致的悲剧,教训是深刻的。

共情能力的缺乏进一步将他推向深渊。所谓共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共情能力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人格健全与否,是否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而看过庭审的人,都能感觉到吴谢宇在这方面的欠缺。他骨子里,是冷漠偏狭的。

在自我辩护时,他知识丰富、思路清晰,展现出了学霸风采。但这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风采”。对弑母恶行,吴谢宇编造种种理由以自欺欺人,其思维逻辑,和《罪与罚》中那个滥杀无辜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吴谢宇则不曾反省和忏悔。事实上,知识之于吴谢宇不过是求生工具,他在法庭上的自辩也不过是生存策略,充斥“工具理性”的冰冷,而没有人性的温度。他表现得像是“冷血凶手”。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原因之一,判决书说得很清楚:吴谢宇“毫无悔罪诚意”。

吴谢宇案固然属于极端个案,调整自我认知能力和与人共情能力的缺失,也未必会酿成人伦惨剧。但他所暴露出的性格缺陷,还是值得每一个原生家庭深思:我们究竟要为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好成绩、好学校果真等于一切吗?从吴谢宇案中,我们至少能明白,什么是不可取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