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器童行”过龘年,到高校博物馆看贸易造就瓷器里的“龙时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由何而来?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中龙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产生哪些影响?寒假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继续对外开放,来自长宁区的近四十组家庭还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文博美育科普课。
讲座环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馆长丁烨从“龙与中国”切入,通过对“龙纹”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应用以及中西方瓷器中的“龙纹”元素进行分析解读,结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首展“东风西渐——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的展品内容,解码中西方瓷器文化的异同,让观众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龙纹的形象、寓意及演变发展,领略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正展出三百余件横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欧洲瓷器精品,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出口瓷器,多角度展现“器行天下”的魅力。如今,正值甲辰龙年来临之际,博物馆还特别呈现了其中多件带有龙纹的中西方瓷器精品,共贺新年。
19世纪中国制龙纹瓷盘
其中一件19世纪中国制龙纹瓷盘上,其图案色彩与中国传统龙纹瓷盘存在较大差别,上面的龙纹更近似早期的“龙”纹形象,有肢爪但无鳞甲。中西方文化中的“龙”形象及寓意有较大差别。西方文化中所谓的“龙”,往往长着一对翅膀、身躯较为肥大,口中喷火,看起来更像是带翅膀的蜥蜴。中国典型的龙则身形较为细长,有鹿角、鱼鳞和鹰爪,却没有翅膀。
这款中国制的龙纹瓷盘虽更近似欧洲制式,但展厅内的一件英国制瓷器却更似中国制,分外有趣。在一件19世纪英国制的瓷器实为仿造中国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但仔细观察展品的器型,与中国传统的瓷器器型间都略有不同。双龙蓝白杯仿造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双耳为“龙”……
19世纪英国制双龙蓝白杯
在现场导览环节,校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尹瑜同学细致解读每件展品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让孩子和家长们以听带看、以看促学,享受在博物馆内与实物展品交流互动、情感交融的文化课堂。
结合“艺器童行”过龘年的主题,主办方还设置了艺术手作课程体验环节,让观众在瓷胚上进行龙纹图案创作,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不同类型的绘画材料,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彩绘奥妙。在瓷土塑造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
此次“艺器童行”过龘年活动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与社区联动组织的一场以中小学生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文博美育科普活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响应长宁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设立儿童友好实践点,为“苏河小囡”提供更多美育课程和体验。
未来,学校博物馆系列主题活动还将持续努力向外拓展,成为打开学校“围墙”的一扇窗口,以独具特色的藏品、展览和品牌教育活动,引领校外观众走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走进学校博物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