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家团圆时,有一群最可爱的人选择的是坚守
2024-02-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然而有那么一群人,当大家阖家团圆、欢度春节的时刻,他们却坚守岗位。他们缺席团圆,只因肩负着生命的嘱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从市卫健委获悉,2月10日—17日,全市各医疗机构共完成门急诊总量156.6万人次,其中门诊118.66万人次、急诊37.94万人次;全市院前急救业务量达到17409车次;全市采集全血766人次、1319人份,采集单采血小板648人次、1224人份。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而他们最大的愿望仍然是: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守护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治 ==  

除夕之夜,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的肖倩倩医生接诊了一名49岁的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被紧急转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偏瘫,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症状还在进行性加重,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面对颈动脉闭塞这样糟糕的血管情况,在过往,这类患者大部分都是死亡,即便侥幸活下来也是重度残疾。

关键时刻,谢涛副主任医师和祁智护士长等医护人员毫不迟疑赶往医院,立即加入紧急救援行动。经过急救团队紧张而又精准的手术,重新开通了患者血管,患者立即被转移到急诊监护室,夏新宇医师及其护理团队接力。次日,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偏瘫的手脚已能重新抬起。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大年初一,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成功救治一名输卵管卵巢脓肿导致脓毒血症的患者。2月9日,冯女士因为腹痛难忍,来到仁济医院宝山分院妇产科就诊。不料,炎症进展迅速,床位医生为她升级抗生素后,病情仍未见好转,且出现腹痛加重、体温血压下降、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妇产科主任冯怡辰为其进一步检查,提示患者两侧输卵管卵巢巨大脓肿,考虑脓毒血症可能。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行急诊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发现冯女士腹膜炎、盆腹腔积脓。在外科医师指导下行肠管黏连松解,清理肠曲间脓液。术后,冯女士转入ICU监护,后期显示各项化验指标渐好转,生命体征稳定。

“8床的病人,送来急救时已经心跳停止,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情况不太好,需要多关注下。”2月13日上午8:00不到,市四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岩换上白大褂,与同事进行交班。事实上,当天并不是李岩的值班日。“从大年初四开始,急诊一般会有一波小高峰,不放心就回来看看。”从医30多年,每逢节假日,却是李岩最忙的时候。作为急诊医学科主任,他要负责起监护室、病房、一楼抢救大厅的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监护室内的病人病情很重,每分每秒都不能有差池。

血透,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是“药不能停”。大年三十,血透患者老李因为年夜饭吃嗨了,胸闷气喘,立刻需要“加急血透”。浦东医院血透室护士小王接到通知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医院。2小时血透透析后,老李有了明显好转,他握住小王的手说:“谢谢你把我从死神那里救了回来……”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血透室,医护人员满负荷运作,确保每一位患者能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

  == 120没有“暂停键” ==  

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的第一棒,他们与往常一样“钉”在岗位上,确保“生命线”畅通。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春节期间合理部署和加强院前急救与应急值守力量,按应对冬季业务高峰标准配置当班人员。他们还推进“大急救链”急救模式,市“120”调度指挥中心开展第一目击者现场自救、互救远程指导533次,包括指导心肺复苏108次,其中现场复苏成功5例。

每个平凡的岗位背后都有一群平凡的人。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舒全利、调度员王天宝虽然已经好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但他们还是选择坚守。“不是不想家,是想为大家。”舒全利说。今年春节,他将独立上岗5个救治班、1个保障班。

除夕,对120工作人员来说只是普通的“工作日”,吃的是“断断续续”的年夜饭。走进金山区亭林分站,当班的是金杰班组,大家兴冲冲地拿出家里带的饭菜摆在一起。4个热菜,加上一些水果,就是一顿简单温馨的年夜饭。他们本想趁着空档赶紧把饭先吃了,怕过会有任务,果不其然,刚开始吃,电话铃就响了……等他们出车回来,扒了两口的饭菜早凉了,又重新加热,一次又一次,这顿年夜饭热了好几次才吃完。

没有按下“暂停键”的还有很多。春节前后,也是儿童冬季疾病高发期。市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儿童冬季疾病高发期医疗服务工作,统筹调配资源,确保儿科门急诊服务。

上海市儿童医院节日期间门诊每天开放,从大年初一新生儿肠扭转急诊手术,到年初七神经外科椎管占位急诊手术……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忙碌在生死抢救的第一线,其中最惊心动魄的还属年初五的一场多学科联合救治。一名2岁4个月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因大面积肠道溃疡引发消化道出血,出现出血性休克,经重症医学科、消化二科、普外科、血液科、心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合作,经过长达5小时的手术,成功“打通”了孩子的生命通道,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正在重症监护室继续接受治疗。

  == 他们选择坚守 ==  

当大多数人在和亲人团聚时,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唐晓晶却收到了一条特殊的微信,这条消息来自她的签约居民褚老伯的孙女。

原来,褚老伯的右脚近期疼痛,出现明显肿胀。情急之下想到了有家庭医生的微信,立即将照片发给了唐医生咨询。唐医生匆忙赶到单位,带上诊疗器械和化验用品,前往褚老伯家中。经过细心检查,发现褚老伯右足背肿胀、皮色发红、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感减弱,第二趾侧还有伤口,出现凹陷、破损,伴有红肿。唐医生为他进行了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她又回单位开具了抗生素及活血类药物的口服药,赶到褚老伯家中,耐心告知他如何服药及伤口的护理事项。

家庭医生签约不仅是一纸约定,更是承载着对辖区百姓“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责任。一个电话或者一条微信,家庭医生就会迅速提供医疗服务,为居民们提供安全、有效、连续、便捷的“约定式”服务。

在万家团圆时刻,有一群最可爱的医务工作者——中国援摩医疗队坚守在11000多公里之外的摩洛哥。虽然不能在家过年,但队员们深感意义非凡、使命光荣。

除夕的援摩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驻地,仍跟往常一样,外科和骨科的医生们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妇产科医生和护士正在产房里时刻关注着孕妇们的产程进展,大厨和翻译也正忙碌在驻地厨房和医生身边,全队上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本次普陀区援摩医疗队队长,刘峰医生来自区妇婴保健院妇产科,这是他第二次执行援摩医疗任务,无法陪伴父母尽到孝心多少让他感到一些愧疚,但他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选择了再度来到摩洛哥,那带领所有队员竭尽全力,为这里的病患解决疾苦就是我们最大的使命。”新春到来之际,刘峰医生和队员们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大家一起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新的一年,全体援外医疗队员最大的愿望就是: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守护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