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春节期间靠什么让外地观众来二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刚刚过去的春节,上海文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沪,其中,不少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赶到前滩31演艺中心,追看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他们甚至有人是来“二刷”的。而在上海本地,有不少观众甚至“五刷”!这部3月3日即将落下帷幕的华丽巨制,未来两周将开启倒数10场的演出,中外团队正在全情投入迎接最终的盛大告别。
在它离开之前,我们听到了不少知名观众的评价。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著名作曲家金复载的评论,或许能提供解释,他说,“这部作品让我们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证明了音乐剧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 湖南观众打飞的来沪“二刷”过春节 ◆
这个春节档,音乐剧《大彗星》自大年初三起连演8场,火热龙年。有意思的是,该剧在吸引忠实观众复刷“不同座位与视角体验”的同时,也在新春时分吸引着外地观众跨城看戏。
基于音乐剧《大彗星》独特的舞美设计与沉浸式体验,不同的座位与视角为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观演感受,现场的沉浸感又使每次体验独一无二,一些忠实观众开启了“复刷”模式,并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不同视角下的《大彗星》以及最具性价比座位。
观众Carol张卡罗在完成了“五刷”之后,总结道,看演员最佳——680价位一楼阳台、性价比最佳——280价位二楼后区。
观众莫莫分享说,自己“多刷”的原因起初在于对多视角体验的好奇,“感觉家族席和彗星席各有特点——在家族席时,第一首歌《序曲》就更能感觉到我是一个来宾,好像我在戏里一样;而彗星席可以看到整个舞美,更像是一种带着抽离的旁观者视角,也是很好的体验。”随着对《大彗星》的了解,她对这部作品渐渐难以割舍:“后来的几次观演,是想要再感受那种热烈的感觉,再听清楚一些音乐的细节。”
观众小李也在“多刷”的过程中探索到了更多的细节感受:“每次观看都可以发现不同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同一个角色的不同卡司演绎也会有所不同,能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
观众小王将观看《大彗星》作为一种治愈:“每次难过了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了,来看看热闹的《大彗星》又开心了!每次坐进《大彗星》的观众席,就觉得我的心又开始燃烧。”
新春佳节之际,坐在观众席的,还有一些拖着行李箱赶到剧场,“跨城看戏”的外地观众。湖南观众小池趁着春节假期,再次赶赴上海二刷《大彗星》,“距离1月27日第一次看不到一个月,回来真的超级上头,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再去上海二刷。”当发现来回机票价格可接受时,“我立刻买票了,这次叫上了老哥一起。”
四川观众Flora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家族席视角下的“返场美图”,难掩不舍之情:“想回上海看《大彗星》。”观众小张趁着春节之际,邀请妈妈共同观演:“妈妈对《战争与和平》很感兴趣,看完《大彗星》后她很激动,尤其是舞会的场景,完全出乎了她读原著时对这些场景的想象。”
◆ “音乐剧新浪潮”引发学界、名人争相探讨 ◆
音乐剧《大彗星》以其跳脱的音乐风格、大胆的叙事与架构方式、新颖的观演关系,依托托尔斯泰巨作《战争与和平》的经典文本,将历史性与文学性融入舞台上所呈现的综合艺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吸引了包括孔祥东、朱洁静、李诞、严锋、陶辛等学界、名人到场观看并引发讨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以崭新定义“小说音乐剧”对其作评,认为《大彗星》打破了几十年来音乐戏剧较强的形式要求——“直到这部《大彗星》的出现,当代音乐剧的套路才向前挪了一大步。”
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已然成为音乐剧《大彗星》被讨论最多的话题。该剧的音乐总监赵继昀以演绎者与专业音乐人的角度,认为这部剧的音乐“掀起了音乐剧的新浪潮”。著名作曲家金复载在观演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尽管该剧选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独立摇滚乐、电子舞曲、古典歌剧等看似不太相关的多样音乐风格,但在令人目眩的同时,整体音乐结构十分统一……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在全剧中伴随着人物和环境交织流动,汇聚成了一张有机的声音之网。”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评论道:“《大彗星》更是一部互联网时代的音乐剧。”
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不仅发生在舞台与观众相融合的沉浸式观演关系中,也体现在大胆的叙事与架构方式上。舞蹈演员朱洁静在观演过程中体验了走上舞台与演员共舞:“我第一次有这么近距离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的经历……《大彗星》把剧场的观演关系完全打破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音乐剧演员朱芾则对于其中陌生化的表达赞不绝口:“我喜欢它的表达模式,把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演出来、唱出来,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用现代的模式表达战争时期的情感及情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正是音乐剧《大彗星》的独特之处:“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戏剧的‘代言’法则,而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扎实的戏感和圆熟的技术,这种处理并不显得突兀违和,反而会给人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以至于完全意识不到这种颠覆的存在。”
音乐剧《大彗星》改编自《战争与和平》第二卷第五部,鬼才创作者戴夫·马洛伊在创作后甚至还作为最初版本中的皮埃尔饰演者登台。脱口秀演员李诞在皮埃尔身上找到了共鸣:“《大彗星》很忠于原著。我最喜欢的角色皮埃尔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舞台,这个设计非常好,所有热闹都与他无关,所有后果都由他承担。”正如中方导演周笑微所言,音乐剧《大彗星》主要是一个关于娜塔莎的故事,而作者在创作中或许代入的是皮埃尔的视角——他既是一位旁观者,一位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多余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书写者、讲述者,他的觉醒与彗星来临相联系,带着一种深远的历史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道:“战争的阴云,爱的渴望,生之迷惘,乐舞狂欢,这些不是任何时代永恒的旋律吗?”
◆ 中外演员全情投入难舍上海 ◆
不同于原版剧目的引进直接搬来百老汇的成品剧目,《大彗星》是标准的“上海制作”。自去年11月6日建组起,中外演员在近4个月内共同排练、合成、演出,一起度过了元旦、春节等中西方重要节日,在不断磨合中与彼此、与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羁绊。
剧中饰演女主角的纳奥米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是接机时剧组提供的咖啡与麦芬,也是她对上海持续至今的味觉印象:“当时初见面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一晃就快到告别的时候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我熟悉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里,喜欢这里的人。”她在戏中的好闺蜜、好搭档陈玉婷与纳奥米的友谊也从戏中延续到了戏外:“纳奥米对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娜塔莎,看着她自由烂漫在音乐中肆意飞扬,就让我无比想要保护她。生活中,她也是一位贴心甜蜜的女孩,有一次,她在逛街时看到一条感觉适合我的手串,当即买下来送给了我,这条手串我现在一直戴着——既是娜塔莎与索尼娅的联结,也是我和纳奥米的联结。”
阿纳托尔的饰演者狄恩将在上海生活的四个月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珍藏:“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亚洲,来到这里之前,我不知道自己会期待什么,但此刻,我知道此行是幸福的。在舞台上尽情演出、受到观众的支持与喜爱让我收获颇丰,而我最喜欢的时刻是和玛丽的扮演者、我的朋友诺亚一起漫无目的地探索,寻找隐藏的景点和令人惊叹的美食——这里的文化、历史、人们和美食,都令我惊叹。”海伦的饰演者贝克斯对上海产生了眷恋之情:“近四个月来,我真正地在此生活,这里的艺术文化、美食、服饰与音乐都让我惊叹。或许我会想要加入一个乐队,留在上海做音乐。”钟爱“宫保鸡丁”的皮埃尔饰演者库珀并非上海的新客:“我在11年前就来过上海,能在上海演出我喜爱的剧目《大彗星》,是十分幸运的。”
正如导演克洛伊所言,音乐剧《大彗星》剧组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场景,使中外演员在文化交融中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处于陌生国度的外方演员,还是以英文演唱的中方演员,他们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距离3月3日收官场还有两周,在倒数最后10场的期待中,他们将持续地把这份热情与依恋投入表演,共同完成一场盛大的告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