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人诗互证与情境还原——读谢冕诗文集《以诗为梦》有感
2024-02-25 生活

谢冕近照

李少君

谢冕先生最新出版的诗文集《以诗为梦》及此前出版的诗集《爱简》,让人看到了谢冕先生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歌重新建构了他的个人形象,一个敏感、内心丰富、有情怀和理想的诗人形象。

诗歌本身也具有直接呈现自我的力量,古人说“诗无邪”,诗就是直接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的,诗歌的感染力是最强烈和最强大的。所以,人诗互证,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谢冕先生的诗和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可以说是人诗互证的典范。

最初读谢冕先生的诗集《爱简》,我对洪子诚先生如此推崇这本诗集的重要性有些不解。后来越读《爱简》,越觉得这本诗集的价值。夜深人静的时候,谢冕先生把真实的感觉写下来,他从未打算发表这些作品,写完就塞进了抽屉里,成为“抽屉诗歌”。甚至连自己最亲密的爱人也没读过这些诗歌。但正因为如此,他才真正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样的文本,才成为了真正的心灵史料和精神档案,有了真正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

《爱简》所选的诗作,多是1968—1972年间的诗歌,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心灵史,比如《告别》《关于冬天的故事》等诗作,另外还有部分抒情诗。而《以诗为梦》里的诗作,主要选自两个时期,一是1948—1949年间,二是1974年前后。第一个阶段是诗人的成长期,第二个阶段是诗人来到云南边陲的时期。《以诗为梦》第一个阶段的诗,我认为堪称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第二个阶段的诗,则是当代山水诗的美典。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作,可以说既比较鲜明地体现其人诗互证的特点,又具有诗史互证的价值。

诗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凝练的文体,有时对一个时代的总体描述,用一两句诗就可以做到。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堪称一代人的形象写照。

谢冕先生的一些诗歌,也有这样的力量。谢冕先生的诗歌,有着自传性,比如他16岁时写的《摸索》,全诗如下:

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我们来学习走路

——来探讨这个陌生的世界

我们摸索着,爬着,方晓得

除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以外

别有一个天地

好些事使我们觉得新奇

好些事使我们发生阻碍

——愈摸索,愈深入,我们就愈欢喜

当我们会走路的时候,当我们看见

绿色的原野和辽遐的苍穹

第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

这首诗,可以说少年的初探人世,而他另外一首诗《给姐姐》,则是一种心灵变化的记录,是青春主体的觉醒,也饱含着向着未来奋斗的冲动和欲望,全诗如下:

蜘蛛在四围布下的陷阱

不幸的你做了牺牲

姐姐,看

太阳挣扎着杀开重围的乌云

出来了

异日你曾写过许多幸福的诗句

模糊的美好的幻影也曾映入你的心

善良的心祝福着双双北飞的燕

寄安康给奔波的它们

可是,你自己——

乌云重又占领了天宇

猛烈的风雨就要来临

姐姐,让我们迎向奋斗吧

这一阶段是谢冕先生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也经历了历史的巨变,青春期的焦灼与挣扎,时代的幻灭与希望交织在了一起,谢冕先生在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创作时,曾经用过这样的概括:“诅咒黑暗,迎接光明”,确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的真实写照。谢冕先生诚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且具有一种直觉式的洞察力,比如在《夜》一诗中,他写道:“坟场上有残留的纸钱/谁家孩子的啼哭/引来猫头鹰凄楚的鸣叫/夜是大地受难的时候”,大地受难的黑夜,渴望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在《春》一诗中,他又这样盼望:“蚯蚓翻松了冻结的泥土/春蠕动在田野……快把春天的种子/带向每一个发霉的角落”,这完全是那一个时代的直接的书写和象征,蕴含着清晰而深沉的寓意。

谢冕先生这一阶段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就要亮了》。这首诗堪称对一个时代的精准细致的素描,聊聊数笔,就将一个时代微妙的氛围点染到位,将一个时代的形象勾勒了出来。长夜漫漫,等待的黎明也是难产的。这首诗敏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巨变前夕的阵痛,又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之描摹刻画,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十六七岁年轻诗人的天才之作,有着深刻真实的象征性。

当新的时代到来之时,胡风喊出的是“时间开始了”,谢冕先生则唱出了“迎春之歌”,在《山野》一诗中,他这样吟诵:“啄木鸟敲打着春天的音响/百合的号角吹醒冬日的噩梦/山野上的桃花怒放了/春涨的绿波涌上田塍/夜空上的星星装饰了梦的繁荣/问今夜花落几许/让骄阳抚拭枯草的伤痕/听一曲燕子迎春的歌吧”。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作,堪称个人史和时代史的结合,这样的诗歌文本,在现代诗歌史上也非常罕见,既有人诗互证的确证,又有诗史互证的深刻。

谢冕先生投身自然的怀抱,到了云南边陲。绮丽的云南山水安慰了焦虑不安中的他,就像壮丽山河曾经安慰过苦难中的杜甫一样,谢冕先生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了释放和舒展,他写出了一批明媚动人的诗作,其中《曼锦兰》最有代表性,颇具地方风情和时代特色,全诗如下:

每天清早,曼锦兰撩起裙子

来到澜沧江边挑水

她把红色的江水浇灌田园

于是,稻花香了十里,蛙声唱了十里

每天黄昏,山头的星星亮了

曼锦兰还在低头锄草

她把野草锄得干干净净

江边种了芭蕉,山坡种了橡胶

夜晚,九十九座竹楼都亮了银灯

曼锦兰在晾台上闪着幸福的眼睛

明天一早,她要插上最香的洛达亨

驾驶拖拉机去迎接黎明

澜沧江上绿色的孔雀

黎明城边绿色的宝石

曼锦兰穿一身绿色的裙衫

她跳着舞,挑一副丰收的箩担

在这首诗里,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恰到好处,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显得鲜活生动。平心而论,相比同类型的诗歌,谢冕先生的诗作一点也不逊色,一些诗作甚至可以说是当代山水诗和人物素描的美典,有着艺术的纯粹性,具有某种典范意义,展示了诗歌的审美魅力。

还有《沙查过河》,全诗如下:

落照满山时沙查过河

勐宽河为沙查壮行欢歌

他抚着猎枪,斜挎着黑色的筒帕

浪花在他脚下激起了旋涡

沙查前进的步履多么雄健

尽管河水的冲力想让他退却

这时节暮色从山上投了下来

他的背影只留下模糊的轮廓

无数的悬崖峭壁等他攀缘

还有莽莽的原始森林等他闯过

河水啊,别再为难年轻的队长

山寨里爱尼兄弟正焦急地把他盼着

他举起砍刀如金龙飞舞

荒山坡上开出了鲜花万朵

深山里他无数次搏击虎豹

沙查的猎枪喷吐着红色的焰火

落照满山时沙查过河

河岸上送别我心头火热

眼前匆匆远去的矫健身影

不正是一个民族在翻山过河

通过对年轻队长沙查的描写,谢冕先生写出了生产建设中奋进的民族的时代身影。

前面说过诗集《爱简》中的一些诗歌,堪称时代的缩影,比如《告别》《关于冬天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史精神史,人作为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存在,需要有文字的记录和印证,作为存在的痕迹和证据。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歌,对于当代诗歌有着相当的启迪作用。人诗互证、诗史互证都在这些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诗歌,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现场,继而产生代入感,有了真正的情境还原的意义。而真正好的诗歌,都是有情境还原的力量的。比如杜甫的诗歌就非常典型。

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用最精粹的文字对具体情境的截存,就是对具体情境的永久定格。明代王文禄称杜甫诗歌“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就是这意思。陈寅恪也说过:“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他说唐诗清楚地谈到时、地、人,谈到人的感情、关系,融成一气。故诗有史之意义。

强调诗歌可以情境还原的力量,强调诗歌创作的历史现场感,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AI时代正在汹涌来袭。AI现在也可以写诗了,但AI没有情感,也永远无法讲出诗歌后面的故事,讲出当时的场景和现场的感受和心情,无法情景再现,比如山水间的新鲜活泼感受,无法带领人身临其境,重新体验和感受作者当时的场景和心情。

诗歌是一种极具个人情感主体性的文学体裁,和小说散文相比,小说家、散文家只要把故事和主人公写好了,小说和散文就成立了,作者可以躲在小说散文的背后。但诗不一样,对诗的理解,一定要联系到作者也就是人本身,才能完成。否则,诗歌的价值就会打折扣。诗和人一定是相互对应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正因为诗一定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称为诗人,谢冕先生无疑是真正的诗人!

谢冕先生已经93岁高龄,他同时还在海峡出版集团出了一本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收入了1987年12月至2023年12月写作的关于故乡的文章65篇,童年、母爱,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岁时、美食;诗人、诗歌;山川美景、人文精神,这些与故乡有关的人、物、事分别被梳理到四辑中。在近日的新书发布会上,谢冕先生的总结发言特别令人感动。他指出,《昨夜闲潭梦落花》是对家乡——土地和母亲的致意、感谢,《以诗为梦》则呈现了“被遮蔽的谢冕”,无论是写于1948年-1949年的少年之作,还是写于1973年-1974年的西双版纳/瑞丽组诗,都体现了自己对诗歌纯粹性的追求和坚持。最后,他寄语说,诗歌是自由的、美好的、善的,生命因诗歌而美丽,希望大家共享美丽的人生。

《以诗为梦》,谢冕著,漓江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谢冕,著名学者,新诗理论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中国新诗史略》等专著十余种。

李少君,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

李少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