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为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支招
2024-02-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成绩好就能“一好遮百丑”,到了社会上顺风顺水吗?未必。“我们讲究全面育人。人才培养不能像流水生产线,流水线上可能有个别残次品,但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衡量成功与否学历不是唯一的维度。”戴立益说。

事实上,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促进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可培养的,但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培养体系和路径也不完善。

当发现这个问题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华师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华师大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提交了一份2000多字的提案,但在这份提案背后是他做的长达6500多字的背景资料文档。

调查: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当时关于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比较欣慰,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开始正视唯一绕不过去的问题。”戴立益告诉记者。

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开展了相关调查,其中华东师大承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以及课题组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OECD已发布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首轮研究报告显示,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教育系统对培养实践尚未给予足够重视。超过90%的学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内容要求,但有系统规划的仅为50.53%,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的为46.68%,这些数据说明发展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但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就打了折扣,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失衡状态。

该调查还发现,学校的课程教学依然是学科知识学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与系统的知识教学相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举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间实现有机融合,也很少有区域或学校设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与缺乏可参照的科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有很大关系。

戴立益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专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不足,这会造成教学焦虑、压抑自己、漠视学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带来抑制作用甚至是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技能欠缺。在OECD的调查中,教师在职前、职后专业发展中接触到社会与情感能力相关学习的教师比例不足40%,对校长的调查中显示,超过60%的教师没有参与相关校外培训的机会,同时学科教研员也反馈目前的教师培训基本是围绕学科教学,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还特别的少,能参加这类培训的教师就更少。

戴立益表示,“分数更重要”的评价导向使得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当前,“唯分数”“唯升学”依然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首选,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价重视度较低,仅有17.3%的小学和13.1%的中学尝试关注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评估,能科学实施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学校少之又少。

给出四道处方,相关提案得到教育部回复

戴立益认为,现阶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特别紧迫的工作,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

他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建议。第一条就是“政策层面要明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

他还提出要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包括三条具体路径,一是以课程纲要为统领,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门课程的实施;二是推进跨学科课程的统整,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三是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学科课程,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

“我们要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戴立益建议,首先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针对职前教师培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再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系统性、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

他还建议,深化评价改革,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实践和评价体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

让戴立益感到欣慰的是,针对他的提案,教育部给了他书面回复。其中就提到,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材厅函〔2023〕3号),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引领、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个方面提出14项举措。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学校和区域,总结发现一批有效落实全面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特别是总结"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项目成果,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式和测评方法,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转化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