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就业观念、培养模式、灵活就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青年高质量就业建言献策
2024-03-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而去年是“1200万人左右”,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审议中,上海代表团的代表们倍感振奋。其中,多位代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进一步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积极建言。

  == 在春天释放强信心信号 ==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是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设置的2024年就业预期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认为,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从去年“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今年“1200万人以上”,提出了更积极的就业目标,也在这个春天传递出更大力度稳就业、强信心的信号。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继续保持高位,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再创新高、超过1170万人,同时还有大量其他人员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稳住就业大盘十分关键。”顾祥林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等。在他看来,这都是强化就业优先的鲜明导向,同时,也突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

“通过综合施策,新岗位的供给是有支撑的。”顾祥林进一步建议,一方面社会要更多地开辟就业岗位,锚向新赛道;另一方面,青年就业时期望值要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改变眼高手低的一步到位的观念,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潜能去择业。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也对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由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倍感振奋,她认为,这再次体现了政府稳就业工作的力度和决心。“除了进一步稳岗拓岗,强化公共招聘服务以外,更需要减少就业供需端信息差,重视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进程中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结构变化,开辟新业态发展的绿色通道等,多措并举,保持可持续的高质量就业。”姚卓匀说。

在她看来,教育体系和职业保障体系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在培养端进一步发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并在整个社会层面也要鼓励终身学习和做好再就业的培训。

  == 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市场大军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华东师大作为985高校,这几年就业情况较好。但是整体而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挑战很大。

“我认为,高校要以短期、中期和长期培养的不同方式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源头上把培养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地对接起来。”梅兵认为,职业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专业直接设在工种上、操作上、流水线上,但一般综合性的高校专业则不可能完全对口具体岗位,也不应该完全对口。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周期,如果现在完全对口,等到学生毕业后,产业需求可能发生变化,造成毕业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对此,顾祥林也深有同感:“一流大学和职业类院校定位不同,一流大学不能以就业作为导向去培养学生,而是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这样,学生未来才更容易成为大才,能够迎接不确定的挑战。”

梅兵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是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就“长线”而言,一方面要超前布局。上海现在有一些战略性的重点行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在沪高校要对此有长远性布局,对应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让我们高校教育者更要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华东师大去年已推出“数智跃升计划”,探索运用AI来辅助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还尝试对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梅兵指出,“联动中期”是指通过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来影响专业学科的设置。若某个专业今年就业情况不好,就要分析原因,明年在招生方面有所调整。有的专业本身没问题,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好,说明不是专业设置不对,学校就要反思专业培养的内在问题。“还有一种是短期培养,及时给学生弥补就业需要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微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等方式快速补给。”梅兵说道。

  == 不断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 ==  

除了传统就业,如今,灵活就业也蓬勃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这让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的心中充满暖意。

作为连任代表,朱建弟在这几年两会上一直在呼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灵活就业政策的建议,接纳年轻人自由创新、不拘一格的就业形式和理念,认可灵活就业新职业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保障。

“希望人社部门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指导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领域实现灵活就业。”朱建弟说。

他建议,不断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比如,鼓励个体经营发展,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推动全日制劳动者较为集中的行业提质扩容,增强社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从而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各类劳动者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

当下,在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灵活就业劳动者参保比例明显偏低,尤在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方面,灵活就业人员这方面意识还比较淡薄。朱建弟说,这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力度,开辟方便缴纳的渠道,加快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为灵活就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投保便利,探索多元化合法方式,让灵活就业劳动者享有平等缴纳社会保险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年轻人的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而传统行业也在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朱建弟认为,就业时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热门”行业和“高薪”职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进一步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