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嘴替白岩松,撕去“啃老族”标签
2024-03-0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全国两会期间,被叫“啃老族”的年轻人,找到了“嘴替”。

白岩松在阐述“要加强社会保障,为年轻一代减负”时,替很多被贴上这个标签的年轻人鸣不平,说所谓的“啃老族”,其实是主流社会并未为年轻人做太多,只是在想当然地指责。这话让不少人破防,有人说自己听完都哭了。

确实,“啃老族”和“躺平族”的诞生,跟社会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当一个年轻人异常努力,毕业后从月薪一万涨到了两万,结果发现薪水的涨速远低于房价的涨速,穷其一生都无法买下一套小房子甚至其中一个房间时,他只能转而求助父母,实在没条件的,也避免不了心灰意冷,选择躺平。

从住房问题,可以延伸到就业问题、婚姻问题。有一些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娃,此前大家都批评他们是责任心缺失,现在看来,他们如此选择甚至是因为责任感爆棚。有很多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说:自己尚且不能活得洒脱,又何须再去牵连他人?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啃老”或者“躺平”很多时候不是个人主观问题。社会批评年轻一代不思进取,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奋斗”“为什么不去自己创业”,可实际上,中国人所接受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注定是将勤奋和责任刻在基因里的。但社会分工的现实应该是:让部分有想法有能力者,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去自己创业,去找准风口,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成就自己相对不平凡的人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允许绝大部分的人是平凡的、按部就班的非精英人士,因为,他们才是组成庞大社会流畅运转的稳定基座。

正如白岩松所说,“啃老”或许是社会客观问题。这两天,我和朋友们为一些故事在感慨:一个初中老师的职位,能吸引上百人竞争,其中甚至不乏北大博士;一名学士和硕士都出自于世界顶级名校的学霸,回国甚至只是在银行当理财推销员……当我们传统认知中清华北大或者海外名校的学霸,开始在竞争北上广深这样超一线城市一个月薪几千元的普通职位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想,这些精英,绝对不甘于做“啃老族”。这样的现实问题,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青年人才,是否真的已经到了可以如此肆意浪费的地步?连“精英”都要发愁工作时,我们普通人又怎能不“啃老”?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举措。全国两会强调的“加强社会保障”,上海确实在推进。我所居住的徐汇区和上班路过的浦东新区,我看见很多保障性住房,不仅建得漂亮,地段和配套都非常完善,靠近市区、靠近地铁,有学校、医院、商业等完善的配套。当然,现在因为数量的问题,能申请到的人还不具备普遍性,但如果社会已经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了,那年轻一代的压力乃至家庭“被啃老”的压力,就会自然减轻很多。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观念的改变。如果产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转移,完成一线城市到二三线直到十八线小城的转移,那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可能就未必局限在大城市;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房子无非就是用来住的,年轻人的奋斗不一定要体现在“再买一套房”,租房也不错,只要认真工作认真生活,就已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有基本社会保障托底,社会为年轻人多创造机会,并在三观上减轻年轻人的心理负担,奋斗才能凸显其原本的意义,社会也才能得以更健康地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