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机场“两远”问题影响旅客出行体验,全国政协委员王煜给优化机场选址和建设支招
2024-03-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机场的“两远”问题一直影响着旅客的出行体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就指出了个中弊端。

“种种原因导致民航运输难以发挥效率作用。”他介绍说,“一远”是指现在的机场越建越远,离市区五六十公里也不在少数,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个小时以上出门;而第二个“远”则是指机场的登机点远,部分机场由于候机楼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达登机点。

“机场需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建设。”王煜建议,借鉴欧美“一市多场”“一场多楼”的经验,通过就近选址、建设规模适中的候机楼,便利旅客出行,解决旅客“两远”的痛点,提高民航竞争力,还能起到降本减碳,助力经济发展的效果,助推民航“四型机场”建设。

造成“两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机场“超需定位”

作为民航领域的企业家委员,王煜对机场“两远”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有着很深的洞察。

他透露说,造成“两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机场“超需定位”。不少地方政府贪大求全,把机场作为形象工程,不顾本地的区位和辐射、承载能力,即使主要是点对点需求,却都想把当地机场打造成国际枢纽。

“但问题来了,和点对点机场相比,国际枢纽需要数倍的人员和货物中转与集疏运空间,以及大量配套的运行、保障设施和场地,导致旅客乘机步行距离增加,建设造价高,运行能耗大,使用养护成本高。枢纽机场土地消耗量大,市区周边很难有大面积的地块,这就造成很多机场由于枢纽定位,不得不远离市区选址。”王煜解释说,机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能与距离呈反比函数关系,机场定位“错配”所带来的“两远”问题,不仅消耗土地资源多,建造和运营成本高,旅客体验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

为此,他建议机场在规划阶段,深入分析机场功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建设。建议机场的规划建设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市场需求,并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估。机场建设一定不能“贪大求全”,避免与定位和需求不符的规划定位,大幅降低用地面积。在规划阶段需要仔细评估机场建设投入产出的效益,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建造机场前的机场定位进行严格把关,将中转率作为枢纽机场建成后是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指标。

建议机场选址要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

他还建议,机场选址要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根有据的。王煜找出了民航局《民用运输机场选址规范》的相关要求,其中就提到了“场址应与主要服务城市距离适中,地面交通便利”。他表示,机场选址如果尽可能靠近经济辐射中心的话,地面交通就可以尽可能靠近和成为市内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提高机场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旅客耗时和舟车劳顿。

王煜表示,若城市远期对航空需求量较大,可采取“一市多场”模式,并考虑空域资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载能力和效率,就近规划建设两个或多个规模适中的机场,来分散运营和保障的压力。机场靠近城市商圈,将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于城市总部经济、航空都市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机场候机楼建设应该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王煜介绍说,这是因为候机楼规模的增大导致旅客步行距离过长,且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大。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和机场定位,建设规模体量适中,资源节约型的候机楼,让旅客不用在机场里“远行”。即便是大型枢纽机场,也尽可能采取“一场多楼”模式,修建多个体量适中的候机楼,替代“大体量、大跨度、高难度”的大型单体候机楼,方便旅客的同时,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他还建议可以借鉴欧美大都市“一场多楼”的经验。例如美国纽约市三大机场离市区均在26公里以内,最近的拉瓜迪亚机场离曼哈顿市区仅有14公里,且单个候机楼面积基本在十万平米的水平,三个机场13个候机楼2019年保障旅客量1.4亿人次。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也基本采取此类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