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甜味、传统味,巧克力凝成的中国味
本文图片中的作品均为叶冠宸用巧克力制作的。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巧克力既像水一样流动,凝固后又如石头一般,时而上善若水,时而坚如磐石。”跟着85后青年叶冠宸的百余件巧克力作品,我们得以赶赴一席传统文化的流动盛宴:有以假乱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三星堆大立人、曾侯乙编钟等璀璨文物,亦有等比例缩小、栩栩如生的赵州桥、黄鹤楼、岳阳楼等古建筑……
历史静静流淌,且取一瓢饮之
叶冠宸所创作的巧克力作品,显然超越了满足口腹之欲的层次。在他的社交账号个人简介中,赫然写着“作品留着,要办个创意美食艺术展”,这句话仿佛是对外界关于其巧克力作品最终“命运”的隔空回应。除了因空间不足而无奈舍弃,以及因天气炎热而变形的作品被果断销毁,还有部分作品赠予朋友外,其余的都精心保存在家中,静候未来展览的时机。叶冠宸表示:“我希望我的巧克力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简而言之是能够保存,不像蛋糕类的甜品只能吃掉。”比如,他制作的巧克力曾侯乙编钟,放了近两年依旧完好如初。当初为了逼真地模仿铜绿的质感,叶冠宸在调色上颇费了一番功夫。而到了最近创作“三星堆大立人”时,他对于“铜绿”的处理已经得心应手,但在雕刻青铜器纹样的精细工艺上又投入了大量心血。甚至考古界推测大立人原本可能手握象牙的这一细节,也被他巧妙地还原了出来。这件作品耗费了叶冠宸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成为他个人巧克力作品制作周期最长的一件。
叶冠宸透露,他选择这些广为人知的“文物”作为原型,是为了降低认知门槛,让大众能够更直接地欣赏作品本身。“通过深入体悟文物,我们会发现古人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和思想文化都凝聚在文字和器物之中。文字可以通过史籍流传千古,而器物则更直观地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的纽带。”叶冠宸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文物,“比如司母戊大方鼎,当时用于祭祀,就如同我家乡广东至今也保留的拜神习俗。曾侯乙编钟,不就像现代的音乐播放器吗?三星堆的面具,或许与现在的手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叶冠宸看来,我们与古人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而已。再过一两千年,谁又能预料到如今的手机会以何种方式被后人呈现和解读呢?
然而,当叶冠宸突发奇想,在精致的文物复刻作品上增添“奥特曼变身器”时,却遭到了远在国外师傅的反对。师傅总是耐心地对比文物细节原图,指导他改进那些“差点意思”的地方。对于叶冠宸来说,能够让师傅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可能性,比作品带来的流量更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
叶冠宸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专业,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珠宝行业。但在2017年,他的一位同学去美国纽约学习制作巧克力,在看到外形与宝石无异的作品后,他便对巧克力这一材质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年,他毅然前往享有全球盛誉的蓝带国际学校进修厨艺,之后又与朋友们一同前往比利时巧克力学院深造。回国后,他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担任副主厨。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叶冠宸不选择用翻糖来造型,在他看来,翻糖虽然易于塑形,但却无法与巧克力相提并论。“巧克力从融化为液体再到凝固为固体的过程是难以控制的,但我享受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叶冠宸很早就意识到,在巧克力的制作过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神内核——感性与理性的错综交织。
平凡人物闪光,且以甜味记之
叶冠宸用巧克力还原文物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受到家庭影响,从小便耳濡目染地偏爱传统文化。直到在博物馆实习时,亲手触摸到了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代玉器后,他被中华文化深深震撼了。“我觉得文化并不是忽然间传承的,以前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很沉稳,正因为他们的踏实步伐,我们才能够沿着这些脚步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这正是中华文化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制作前,叶冠宸总要将大部分时间耗在资料收集上,他将这一过程视作文化探索,尽可能做到极致的还原。除了自学,他还能求助各行各业的权威,比如考古类知识可以向已经成为高校考古老师的同学请教,“了解巧克力作品的意义所在后,他们也非常乐意给予解答。”
或许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在无形中让叶冠宸将目光聚焦于人物,“文物线的创作结束了,接下去是我正在酝酿的人文线,用巧克力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叶冠宸在酒店工作时,亲眼目睹无声群体的辛勤付出,触动良久,“在社会上不知名的小人物也可能有伟大的故事,我想把平凡人的闪光点分享给大家,从他身上感受到鼓励和正面的力量。”他打算通过与其深入接触后的理解,设计出一款甜品赋予特定意义,“比如这人是社区小店的裁缝,数十年如一日提供便民服务,那我或许会在敦煌文化里寻找契合的纹样,结合‘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经典诗句,努力找准符合他的文化符号。”这是甜品传递给大众的故事,来自物质、视觉、味觉等不同层面的全方位感受。
深究其中门道,其实“文物”的故事远没有结束,而是以更宽广的形式在继续,“这个平凡的人物也可能是一个挖掘文物的一线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修文物专业人员……他们所接触的文物都会成为一种设计元素,只不过会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呈现。”对于人物的选择,叶冠宸认为,“这个人是一滴水,落到海里面,他就是海,他可以很伟大,也可以很渺小。”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