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古”之风日盛,普及城市文化也需要“有温度的写作”
2024-03-1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研究城市文化要深入到肌理,尤其是对上海这座地域性十分显著的城市来说。所以如果能写一部上海街道史,是对城市研究的一种突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东方读书会”上说。近年“城市考古”之风日盛,而很多学术和文学图书里都隐藏着考古的线索和密码。

汤惟杰所谈到的就是最近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学者徐锦江的新作《上海城记》。这固然也是一本研究城市文化的作品,但和以往图书不同的是,徐锦江研究得很具体,他以一条愚园路为样本,回看城市脉络,重返历史现场,进而呈现上海城市文化气质的由来。

在同济大学教授张屏瑾看来,随着城市改造和城市更新成为热点话题,全社会对于城市文化表现了浓郁的兴趣。但是现在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学术味比较浓,论述上也很生硬,让很多普通人难以入门。“即便是论述城市文化的作品,也需要有情感、有温度和有人文关怀的写作。”在这方面,她认为《上海城记》无疑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条不长的愚园路为什么汇聚了那么多名人、作家和学者,成为上海文化史上的重要地标?作者引述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经历和说法,还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的描写。

此次读书会除了《上海城记》,还与读者分享了《繁花》《粤菜北渐记》《上海繁华》等和上海有关的城市文化图书的阅读体验。张屏瑾告诉读者,这些作品虽然门类可不相同,但有一样是共通的,就是都是“有温度的写作”。《繁花》自然不必说,这本身就说一部质感很强的长篇小说,而《粤菜北渐记》《上海繁华》则都是落到具体的实物上,让城市文化可看、可触、可品,不再是空洞的论述,而是具体的描写。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表示,他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会有意地带他们去品尝各种本帮美食。比如去吃功德林的素食,去吃大壶春的生煎馒头等等。在他眼里,城市文化都是有质感的,唯有落到实处,才更有意义。而本次东方读书会“当我们谈论时,是在谈论什么”的主题,其实也就要求学者和作家,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城市文化素材,让城市文化成为谈资。

据了解,“东方读书会”是东方出版中心新近推出的全新阅读品牌。和其他读书会不同的是,东方读书会更加强调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并且具有很强学术引领性,通过上海本土学术资源来呈现上海最新的学术成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方读书会的创立也是东方出版中心履行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助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将以每月一期的形式陆续推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