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中国最早漆器将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300年前
2024-03-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器,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你知道吗?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漆器,将世界使用生漆的历史提早到8300年前。

近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张岚来到闵行博物馆,通过讲座《中华瑰宝 漆器艺术》,将漆器的故事娓娓道来。

  // 漆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品种 //  

说起最早的漆器,张岚向记者展示了一套发行于1993年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漆器》,其中的第一枚,印着的是一只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你看这只朱漆木碗,它出土于河姆渡文化遗址,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早的,跨湖桥遗址出土过一把距今8000年的漆弓。而到了2021年,考古人员对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的鉴定结果,又直接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了8300年前。”

将时针回拨到830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既没有瓷器也没有青铜器,只有玉器、石器和陶器,可见,漆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品种。而这两件木器,一件是带销钉的残木器,一件是带黑色表皮的扁圆体木棍。考古人员采用微区红外光谱、热裂解质谱的方法,对这两件木器表面的黑色涂层进行了分析,基本确定涂层中含有漆酚的特征分子片段甲基苯酚和甲基苯二酚,再通过酶联免疫法研究,发现涂层中含有中国漆抗原蛋白,进一步确认该涂层为人工采集的自然生漆。换言之,这两件木器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漆器。

“在远古,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中,树棍木棒随手可得,木器作为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产生得很早。木器时代至少是与石器时代并存的年代。木头和石块都是人类最易采集的工具材料,而且木材更是一种比较容易加工的材质。从原始社会玉石加工的水准,如材质纹理和色泽的选择,雕琢打磨的工艺手段以及对于光滑、和谐、平衡和变异等造型的审美特性等方面来看,与其同期发展的木器加工水平绝不会低。”张岚补充道。

虽说,生漆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漆树分泌的树脂,但是其制作条件颇为苛刻——一般来说,温度要控制在28摄氏度到30摄氏度,同时湿度要在80%左右,才能形成坚固的漆膜。很难想象,8000多年前的中华先民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获得了这串大漆成膜的密码,最早将有机树脂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其创造力为世界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中华文明重要的艺术源头之一 //  

回望绵延数千年的漆器发展历史,它早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艺术源头之一。

商周时期,漆器从礼器走向日用品,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漆在当时已广泛应用多种器物,一般装饰手段均已出现雏形,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孕育着一个繁荣的时代到来:漆器的器形有碗、钵、觚、鼓、匣、盘、盒等;色漆已被大量使用在舟车、宫室、乐器、兵器上;纹饰简单粗犷,产生阴刻工艺。

战国时代的漆器工艺为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一直绵延到汉代。其制造过程已有一定的组织和分工,有官吏来管理生产制作,一般的工艺已被更多的人所掌握。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分布全国,其轻便、无异味、耐腐蚀、保暖隔热的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其中,楚国的漆器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原来,楚国的疆域拥有极其丰富的漆树资源,既有大面积的天然漆树,又有成片的漆树人工林,所以为漆器的制作带来了天然的优势。漆器已经在装饰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纹样类别、数量大增,繁复多变,增加了漆器的观赏性,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等,更多的是舒展活泼的线条,充满活力的图案。

而到了先秦时期,漆器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秦公大墓中有大量精美的漆器。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漆作为经济资源,被大量应用在各个方面,需求量大得惊人。秦王朝初期大兴宫室,西安附近有一条漆渠河,流经阿房宫,相传是当时为建筑阿房宫,运南山之漆而开凿的。“上世纪80年代,我在西安参与过秦兵马俑的修复工作。你可能要问了,那不是陶器吗,我从事漆器保护,怎么会去?其实,秦兵马俑脸上的肉色都是大漆打底修饰而成的,采用生漆当陶器色彩粘合剂。这也就是为何,它的颜色经历过那么多年,依旧可以附着在上面的原因。这种大漆打底,饰以粉彩的工艺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现在许多彩绘雕塑都还延续着这种工艺技术。”张岚说道。

秦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是为强盛的汉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铜器在汉代逐渐衰落,瓷器尚未登上工艺美术史的舞台中心,在汉代强盛国力的基础上,漆器一枝独秀,如日中天。据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可见当时漆器制造业的繁盛,漆器的工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且汉代人不仅生前要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漆器作为葬具,所以这也是为何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比重如此之高的原因。

张岚告诉记者,虽然“汉承秦制”,但这个时期的漆器的发展还是延续了战国时代的漆器的工艺精华,在艺术上有更多的楚文化的痕迹。汉代可谓是中国漆器的巅峰时代,漆器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成套的日用漆器大量出现,将工艺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在题材上也出现了宣扬儒家思想的内容,这是与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现实生活题材的出现,如狩猎歌舞、贵妇出行等画面也是漆器装饰方面的很大突破。

三国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漆器,虽然迄今为止发现的遗存相比前代要少,但是漆器工艺还是携汉代遗风,不断发展的,在某些工艺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器物造型上有书画案、枕、唾壶、重几、镜、匣、严器(妆具)等,胎骨制作上有皮革制胎的韦枕。“在曹魏时代,另一个重要的工艺是密陀僧和银炉底的应用。最有价值的是将油漆画与漆画相区别,表明表面彩绘用油比例增高,乃至用油彩彩绘成为一个独立工种,一种装饰手段。在三国时期纸本绢本绘画作品遗存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漆画在中国绘画史和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张岚说道。

到了宋元时期,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了,在宫廷与民间均有庞大的漆器的生产机构,漆器的商业也非常繁荣,在当时的“团行”内,就有专门的“漆作”,漆铺就有“里仁坊口游家漆铺”“温州漆器铺”“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等不少专营漆器的铺面。宋元漆器工艺中最具特色的是胎骨用圈叠胎的制作,雕漆也在这个时期成为漆器工艺中的一种重要的门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漆器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呈现出精彩纷呈、气象万千的局面。由著名漆工黄成于公元1567年—1572年所撰写的《髹饰录》,是漆工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代表漆器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总结,成为一项专门的学说。

  // 对漆器的认知和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滴漆入土,千年不腐”,形象地说明了生漆的耐腐性,也正因此,让我们得以观赏到不同时期的漆器,甚至是史前漆器,但就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中所展出的漆器的数目来说,还不算多,这其中有何缘由吗?

对此,张岚表示,生漆本身是非常好的防护材料,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古代漆器出土时,它的漆膜往往还是比较完好的,能够保存千年不变,但难点在于,它所依附的胎体以木器居多,在地层酸碱度变化、微生物不断侵蚀的影响下,受损严重,甚至早已腐朽,这给修复、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胎体的主要成分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所组成的有机物质。水分蒸发时,细胞壁和细胞壁在空气的压力下相互聚拢,如果细胞壁本身的结构比较完好,那么对器物形态的影响较小,反之,器物就会严重收缩、变形,完全看不出它原来的模样。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已经研究出了多种浸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定形方法,但是由于其中的可变参数很多,比如出土的环境、生物降解程度、漆器制作工艺……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修复效果。中国漆器工艺精湛、种类繁多,需要我们更加严谨、更加细致,而目前对漆器的认知还是远远不够的,任重而道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