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吐槽父母“审美霸凌”?不如想想如何锤炼独立性
2024-03-2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诉说了自己32岁仍被父母“审美霸凌”的无奈经历,服装、发型乃至自拍头像都会遭到父母的干预。她将父母的审美观念比作一座无形的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这段“吐槽”很快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纷纷倾倒各自类似的苦水,比如有网友在装修新房时会被父母硬塞进一些“老掉牙”的家具或摆设。这些现象的出现,年轻人往往将其归于父母辈审美的落后,以及对子女控制欲太强,缺乏尊重。尤其是那些“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说辞,让子女不胜其烦。

审美,本就是很主观的,别说两代人之间因为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和文化熏陶会产生审美代沟,就算是同龄人之间,审美也可能大相径庭。尝试去改变父母的审美,基本是徒劳之举,解决审美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而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审美独立,是依附于个人独立的一部分。遭到所谓“审美霸凌”的青年人,往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受到父母的干预。由于在各方面对父母存在依赖,遇事让父母做主,遇到麻烦靠父母解决,长此以往,会让父母在潜意识中固化“孩子离不开自己”的印象,养成一种常态干预的习惯。

之所以父母更喜欢在审美方面进行干预,恰恰是因为审美差异性大,没有统一标准,子女也很难用事实、常理、公序去反驳,父母从而在家庭关系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所以仅仅在审美这一块反抗所谓“霸凌”,在生活中无法摆脱其他依赖,是很难有实际效果的,只会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独立的过程。与32岁吐槽父母“审美霸凌”的例子形成对照的反例揭示,孩子12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自理,部分生活自理,在审美这一块也就自然而然会建立起独立性。22岁从校园步入社会,是个人独立的一个标志,如果到了32岁,还在抱怨父母的“审美霸凌”,只能说是独立的滞后。与其抱怨父母管得太多,不如思考自己为何在父母眼中依然是个“孩子”。

塑造个人的独立性,是每一个青少年迈向成熟过程中不可忽视,也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小事做起,主动去做一些家务,去承担一些家庭责任,日积月累自然会让父母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不再需要更多的管束。即便有些父母十分顽固,不能正视孩子已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愿放手,作为生命更具备可能性的年轻人来说,与其去改变父母,不如改变自己。这种“改变”就是锤炼自己的独立性,让这种“独立”更坚韧,又不失柔软,从而经得起父母以爱为名的干预。

在繁复的人际关系网中,家庭是最原始、最单纯的单元,由于亲情的维系,家庭关系也是边界感最模糊的。以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方式对待家庭关系,树立起应有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不但不会淡化亲情,还会让家庭关系更平衡、更有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