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全程可“透视”,沪上首台磁共振加速器投入临床应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广兆 赵俊/文 常鑫/图、视频
肿瘤患者躺上治疗床,加速器根据实时的核磁共振图像,精准区分患者肿瘤组织和周围器官,通过高精度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医生全程“透视”并追踪肿瘤形态变化、实时调整治疗策略……4月9日,沪上首台磁共振加速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这意味恶性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又新添了一把“利器”。
※ 精准放疗治疗又添利器 ※
上海首位接受磁共振加速器治疗的是一位70岁的胰腺肿瘤患者。
由于胰腺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特别是肠道关系密切,传统放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实时追踪肿瘤与肠道位置关系的动态变化,限制了放疗剂量的提高。采用磁共振加速器这一新的放疗设备,大大提高了肿瘤和正常器官位置追踪的精细度,尤其是实现了根据每日解剖结构变化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使得患者的治疗的精确性和个体化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恶性肿瘤严重正危害我国居民健康。最新癌情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超过482万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表示,“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也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其通过高能量的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实现杀灭肿瘤的效果。70%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早已不是既往公众认知中的‘姑息性疗法’。”
据悉,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就像一把“隐形刀”,穿过体表,到达肿瘤组织,临床专家们通过各类方法,如运用适型调强放射治疗等技术,在尽可能增加对肿瘤组织杀伤力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风险,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常情况下,在制定了放射治疗方案后,为了实现精准治疗效果,在放射治疗之前,临床专家还会借助CT、磁共振等影像设备对肿瘤进行“定位”,并勾划放射治疗“靶区”;在放射治疗期间,则控制加速器精准“打靶”,高效杀灭肿瘤。因此,对整体放射治疗过程的准确把控,是提升总体放疗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用于诊断的影像设备和用于治疗的加速器是两套不同的设备,故而治疗过程中只能根据治疗前绘制的既定“靶区”进行,无法实时看到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影像情况。
章真教授表示,“将影像设备和加速器结合在一台设备上,让医生能够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肿瘤状态和周围组织的运动,无疑可以引导放射线更精准地照射肿瘤,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 放射治疗医生增加了一双“透视眼” ※
据了解,此次投入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加速器,便是将磁共振和加速器融为一体。凭借高分辨率、无辐射的磁共振成像,实时显示患者肿瘤病灶的清晰边界,无疑为放射治疗医生增加了一双“透视眼”,能够全程监测肿瘤患者的病灶状态,进而引导放射线精准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胡伟刚教授介绍,“通过该设备的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管理系统,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放射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放疗方案。”
“相较于其他加速器,磁共振加速器射线照射更精准,治疗过程更方便控制,患者正常组织保护更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夏凡教授告诉记者。
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该治疗系统治疗的肿瘤患者主要将为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肝脏肿瘤、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接下来,医院还将针对软组织肿瘤、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其他肿瘤开展治疗。此外,基于磁共振加速器的系列科学研究已经在持续开展中,这将能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据了解,为提升肿瘤放射治疗疗效和患者就医效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持续开展探索医产融合新模式,与大型医疗设备厂商合作研发放疗新设备,并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治疗水平、优化治疗流程,让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精准治疗的新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如今,多项医工交叉研究成果已经投入临床应用,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医院致力锻造以医学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瞄准国际前沿成果和国家战略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深化医产融合创新‘生态圈’,解决肿瘤诊治基础及临床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发挥医学科技创新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广兆 赵俊/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