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宋晶:参与修复《永乐大典》是一生的荣耀
2024-04-1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视频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晶的眼里,修复古籍就像在重走古人的路,是一种对话,一种传承,文化存续的价值也在于此。最近受邀到上海参加“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期间,宋晶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到对于《永乐大典》的修复,宋晶至今仍颇为感慨。

  ※ 重走古人当年的路 ※  

和记者之前遇到的古籍修复师不同,宋晶要当古籍修复师这个目标是很小的时候就定下的,而且从未动摇过,尽管她家里并没有人做这一行。宋晶将自己对古籍修复的执著归因于小时候对央视《探索发现》节目太过入迷。

宋晶对修复古籍的执著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本科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发现国内只有一些美术类院校开设有文物修复专业,于是宋晶去查了文物保护专业的课程表,发现化学类课程居多,所以她毅然报考并就读了复旦大学化学系,之后研究生考的就是北大文保专业。毕业后的2015年,她入职国家图书馆,如愿当上了一名古籍修复师。

对于像宋晶这样的青年人来说,成天和故纸堆打交道,费眼、费神、费心、费力地修复那些浩瀚得似乎永远也修不完的古籍,实在是有一些“枯燥”的。但是宋晶却觉得,她担任古籍修复师已经9年,非但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其乐无穷。

“比如一张纸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深入分析后,就会思考这张纸的原料是什么,产自哪里等问题。甚至古人在制作加工一张纸的时候,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填料,这些填料又是什么,他们当年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我们进行古籍修复时就要尽量匹配它,找不到同样的纸,我们就自己来造纸。就像我们在重走古人当年的路。”宋晶对记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很快乐,像侦探在不断寻找线索来解谜。

  ※ 修复《永乐大典》是一生的荣耀 ※  

这一点在宋晶参与《永乐大典》的修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02年,国家图书馆曾对《永乐大典》进行过一次修复,时隔20多年,这次修复的是从海外回流的《永乐大典》的“湖”字册(2272-2274卷)。这册书收录了有关“湖”字的诗词文等,包括谢灵运诗、唐宋元明人诗文,以及宋元人词等内容,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国图对《永乐大典》的修复很重视,采取了团队合作的形式,每一个修复师负责一块自己擅长的领域。宋晶参与了前期方案的制定和装帧细节恢复等工作,并主要负责书芯的修复工作。宋晶告诉记者,她最初看到“湖”字册的时候,书衣和书芯是脱开的,书脊几乎完全缺失。而恢复装帧细节必须有据可循,修复团队再次开始不断地探秘解密,通过古籍留存的装帧信息,通过数据库查询国内外存藏的几乎所有《永乐大典》的图,以及那些未经修复的古籍,来推测古籍最初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最后才开始动手修复。

而织绢和染色的环节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在“湖”字册书衣的修复上,古籍修复师们不再局限于选购相近绢料用于修补,而是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经纬密度等数据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多次实验,复原织造出与原件相似的绢样品,再据此定制新绢。宋晶告诉记者:“为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团队成员参考了历史文献记载,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再经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

为了让修复工作接近完美,古籍修复小组成员借助体视显微镜等设备对接口处的每根绢丝进行梳理调整,宋晶说:“一根丝的接口都要对准,在人的肉眼下很难完成工作,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操作。”显微镜下,修复小组一边用手调整经纬丝,一边观察经纬丝的变化与操作情况。

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这个过程当然是充满乐趣的,但其背后是满满的严谨。因为《永乐大典》异常珍贵,因此,“修复小组制作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样书’进行修复试验,才敢对藏品下手。 ”宋晶说,作为一个古籍修复师,能参与对《永乐大典》这样的国之重典的修复,是一生的荣耀。

  ※ 古籍修复是技术,更是责任 ※  

宋晶所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一共有20多位修复师,其中在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和00后的青年人。宋晶表示,相比老一辈修复师,他们年轻一代的优劣势都是十分明显的。老一辈很多都是十几岁入行,但是现在的修复师研究生毕业入行差不多三十岁了,所以他们的成长期显然要比老一辈短。“劣势是很显然的,就是技术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见到的东西不够多,但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过,青年一代也有自己的优势,在宋晶看来,现在青年修复师大多具有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他们学了很多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这是很多老师傅们当时没有办法接触到的。“就像我说的,我们可以对古籍的材料进行分析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做匹配,我们会使用很多新的仪器设备,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年轻人的优势。”

还是拿纸张来说,最初师父带教的时候,他会拿出十几二十种纸张来给宋晶他们辨认。通过眼睛判断、手感触摸,把纸张的信息识别出来。这个过程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经验。“现在有了科技手段之后,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我们可以把成分测出来。”

在老一辈修复师身上,宋晶感受到了那一份对于传统的敬畏。宋晶看到师傅们对一些褶皱成一团的书叶,不惜耗费几小时、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来慢慢进行展平修复,哪怕一片小小的纸屑都要小心整理分析,努力归位。为了修复纸张的选择和染色效果的实现,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试验,哪怕只是不明显的颜色差别,只要没能达到理想效果,就要全部推翻重来,这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古籍修复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对古籍的敬畏心和责任感,唯有葆有这份初心,才能让古籍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