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大奖赛上周末落幕,20载青春见证非同凡响,20万人感受“中国时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常鑫/图、视频
这个周末,上海最热闹的地方无疑当属上海国际赛场。接连3天的F1中国大奖赛终于在车迷们的欢呼声中落下帷幕。F1虽是世界顶级三大赛事之一,但在中国并不是一项受众广泛的运动。如此盛况空前,除了因中国站多年缺席而累积的车迷热情,更因中国第一位F1车手周冠宇的首次到来……诸多因素,让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个非同凡响的20周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车迷们纷涌而来,新老车迷汇聚一堂,他们都希望在现场见证这次将被载入中国赛车运动史册的盛事。
为什么都要来现场观赛?
赛车文化沉浸式体验,车迷全方位感受魅力
据官方数据统计,赛事三天现场人数逾20万,这个数字与20年前相比,在观众席被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老车迷们都纷纷感叹,没想到F1门票的难抢程度居然不亚于去年的“演唱会混战”,以至于往年“空空如也”的周五练习赛都坐满了人。
因此,来到F1中国大奖赛的正赛日,大批车迷早早就赶到了上赛场。在行李寄存处,记者碰到了专程从广州赶来的车迷小黄,提着行李来到现场的他准备看完比赛就乘高铁赶回广州。小黄虽然已是一位老车迷,但由于距离的原因,他今年才得以实现来现场观赛的心愿。好不容易来到现场,小黄笑着说,多亏这次抢到了3天的套票,可以“过足瘾”,从周五练习赛开始一直到正赛,场场比赛他都不会缺席。
轮椅女孩汤汤特意从湖南株洲来到上海,因为家中从事轮胎品牌的经营,所以她也对赛车很感兴趣,抱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上赛场。汤汤表示,上赛场的设施对轮椅十分友好,她已在上午乘坐电梯顺利抵达主看台,观赏了一场F4的比赛,体验很棒。
迎来20周年的中国大奖赛,在赛场内设置了更为丰富的赛车文化沉浸式体验,让车迷们能全方位感受赛车运动的魅力。来到上赛场1号门,就能看到不少互动体验区域,比如可以坐进游戏赛车座舱,通过电竞F1体验如何驾驶F1完成一次中国大奖赛。除此之外,一直备受车迷关注的进站换胎这次在上赛场推出了体验游戏区,车迷们可以亲自上阵实操一番,因此游戏区外大排长龙,颇受车迷欢迎。
记者在游戏现场看到,一个“香蕉人”正在手忙脚乱地和同伴一起进行换胎体验,最终用时14秒才完成。身着香蕉装的小陈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事汽车行业的,平时工作中经常接触拧螺栓的工序,由于“专业对口”,原本信心十足的小陈预计2、3秒就能完成换胎,没想到一紧张,螺栓没对准“翻了车”。小陈表示,虽然车迷们总会吐槽换胎工“拉胯”,但自己亲身体验后,更加理解换胎工的不易。
20年前的“周冠宇座位”上坐着谁?
“培养儿子成为车迷,未来继续带我观赛”
2004年,周冠宇跟着父母来到了首场F1中国大奖赛的现场,这张门票至今还被周冠宇的妈妈珍藏着。K看台3b区2排24座,这个座位对周冠宇而言,意义非凡,让5岁的懵懂孩童第一次领略到F1赛车的魅力,也自此让他立志成为一名赛车手。20年后,当他以F1车手的身份重回上赛场,24岁的周冠宇驾驶着24号赛车,成为了国人的骄傲。那么,20年后,这个对周冠宇影响深远的“24号座位”,现在又坐着谁呢?
带着这份好奇,记者特意循着这个座位号,找到了这位车迷。当得知自己和小冠宇坐在同个座位上时,这位和周冠宇同龄的小朴很是惊喜。有意思的是,小朴告诉记者,自己的高中同学也是周冠宇的小学同学,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从同学口中得知上海有一位“开车很厉害”的小车手。当得知周冠宇成为了首位F1中国车手后,小朴很为他感到高兴,今年随着中国大奖赛的回归,小朴也第一次来到上赛场看比赛,为周冠宇加油。
而在相邻的座位上,记者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妻,恰巧他们也带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前来观赛。爸爸Roy是一个资深车迷,他看F1的经历甚至已经超过20年,也陆续来上赛场看过几次中国大奖赛,但这是首次全家一起来现场观赛。Roy表示,平时在家会带孩子一起收看比赛,现在小朋友可以辨认得出索伯、红牛、法拉利等车队的赛车。“在现场观赛的氛围很棒,F1又重新回到了上海,再加上我们有了自己的中国车手,所以就想让小朋友现场体验一下。”这次,一家人也化身“索伯监工组”为周冠宇助威。“想培养他成为一个车迷,来接我的班。”Roy笑说,这样一来,等自己老了,孩子也可以带他继续来现场看比赛。
“整活”大军现身上赛场
这一次,车迷都为周冠宇加油助威
无论你是谁的车迷,这一次来到上赛场,几乎所有中国车迷都在为周冠宇加油助威。也正因为这种山呼海啸般的现场应援,让周冠宇在赛后泪洒现场。这次的应援除了声势浩大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整活”大军。
带着一顶用硬纸板自制而成的赛车礼帽,身穿索伯队服的车迷吴先生在人群中颇为吸睛。吴先生告诉记者,这顶色彩斑斓的赛车帽是他和6岁儿子一起制作完成的。吴先生说,自己原本是法拉利车迷,但这次是带着儿子一起来为周冠宇加油的,可惜没有买到索伯车模,只能用其它车模代替。但是他们在帽子的涂装上,添加了丰富的周冠宇元素。吴先生说,儿子也特别喜欢周冠宇,当被问及原因,“因为他是中国车手呀,周冠宇是我们上海的骄傲!”小朋友一脸真挚地回答,并表示自己也想当个赛车手。
上赛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无疑就是主看台中国大奖赛20周年的巨幅海报,在比赛间隙,车迷们纷纷聚集在此拍照留念。“可以帮我们拍张照吗?”偶然的一次帮忙,让记者在镜头前看到了两个打扮靓丽的女孩秀出了自制的沪语特色应援折扇,上面写着“上海冠宇”“哈结棍”“有腔调”……2004年,当漫漫和晓蓓还是高一学生时,这对闺蜜就一起看了上赛场的首场F1。此后的每次中国大奖赛,对她们俩而言,都是每年一次的约定。“几乎所有的高中同学都失联了,这20年来,每年的F1比赛却成为了维系我们友情的纽带。”晓蓓虽是略带搞怪地说出了这句话,却也是她的真情实感。
“看了20年,没想到真的能有一位中国车手出现在F1的比赛中,最早看比赛的时候,感觉这是遥不可及的。无论这次结果如何,对周冠宇来说,已经是胜利了!”漫漫和周冠宇一样,也是阿隆索的车迷,她说,20年后,还能看到被车迷们称作“围场活化石”的阿隆索在场上比赛,且竞技水平不减当年。这种体育精神恰恰是F1的魅力之一,让漫漫和晓蓓深受鼓舞,“我们读书的时候就非常辛苦,这些年,看着车手们起起落落,他们身上的战斗力和热情,对我们来说很有共鸣,而这种体育精神也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可以说,F1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不论是在上海还是海外,每次现场观赛,对她们而言,都是一场车迷盛会,她们总会精心准备、盛装出席,“平时上班比较辛苦,我们一方面是看比赛,另一方面也是想让自己放松一下,享受这种车迷嘉年华的感觉。”
在采访周冠宇车迷的过程中,记者还意外遇到了前来派发周冠宇卡通冰箱贴的阿坎。身穿赛车服、带着墨镜的卡通形象十分Q萌,从事广告工作的阿坎告诉记者,这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连赛车服上的Logo等元素也一一精准对应。为了这次主场作战,为周冠宇加油,她特意准备了120份自制冰箱贴,免费发放给周冠宇的粉丝。
除此之外,阿坎还为周冠宇设计过不少周边,比如扇子、手幅等,还有一把代表索伯绿的应援扇,上面写着“国服第一司机”,阿坎说,这是属于中国车迷的“内部梗”,让中国车迷一看就能心领神会。得益于这把特别的应援扇,阿坎在上一站日本大奖赛的现场,幸运地被索伯车队选中,并邀请她进入维修区参观,周冠宇还在这把扇子上签了名。从2005年开始,只要上海举办F1比赛,阿坎场场必到,但上一站是阿坎第一次到海外去看F1比赛,“因为我们有了中国的F1车手,所以,让我觉得有必要去海外为他加油。”
下一个“周冠宇”还会远吗?
一代车迷都长大了,未来将有更多惊喜
能成为现役的20位F1车手,他们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赛车手。然而在2004年,F1进入中国之初,对中国车迷而言,迈克尔·舒马赫和法拉利车队几乎是F1代名词。从20年前几乎一边倒的“红色”,到现在车迷们的喜好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是结果论、成绩论,不仅仅是关注车队的大小、车手的冠军多少。现在的中国车迷,似乎更能发现车手们身上的不同特质和闪光点。20年,中国的赛车文化也变得日益成熟。
原上海久事集团副总经理,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总经理毛小涵介绍,最初将F1赛事引进到上海,是为了借由F1平台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上海,增加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毛小涵表示,上赛场最初有20万个座位,由于担心位置坐不满,还会送出部分赠票,直到中国站举办十周年前后,F1热度在国内越来越高,到现在一票难求。“说明大家对这项运动越来越关注,大家也慢慢看得懂F1这项赛事了,愿意花钱消费。”毛小涵说。
随着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国内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文赛事转播、网络车迷社群等,让90后成为最有机会被赛车文化浸润的群体。和周冠宇一样,20年过去,这一批见证着中国站不断变化发展的车迷们都长大了,很多人还培养出了“车迷二代”。
肉眼可见,今年的上赛场和往年相比,出现了很多小车迷,他们像当年的小冠宇一样跟着父母来到上赛场,瞪着好奇的大眼睛四处张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小车迷中,未来还会走出另一位“周冠宇”,甚至是源源不断的“周冠宇”,期待他们能为中国赛车的未来带去越来越多的惊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