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以深阅读走出算法迷雾
2024-04-2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著作?这个问题,对Z世代(又称“互联网世代”)尤为重要。因为今天他们可以从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中极为便捷地获取信息,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读书有“无用之用”。意思是,虽然读书不能带来直接的好处,如掌握某项生活技能或发家致富的本领,但能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并在这喧嚣的人世间给芸芸众生心灵的慰藉。但其实,读书也是有实际功用的,只不过通常被忽略而已。这不妨从一个故事讲起。

1995年,美国社会教育家厄尔·夏润立志向底层民众传授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知识。很多人不理解:底层最需要的不是生存技能吗?教人文知识,太脱离实际了!殊不知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夏润发现,底层民众最缺的是与人沟通、理解他人的能力,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争取自身权益时往往诉诸争吵、暴力等非理性行为,结果适得其反,甚至激起极端事件。在亲子关系中,底层民众也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致使家庭教育充斥暴力色彩。

夏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很多人只是不知道路径和方法罢了。这可以用阅读弥补。于是夏润与大学合作,开设克莱门特人文课程,带领人们阅读人文经典。效果是显著的。长期参与课程的人,人际关系、社会境遇都改善了。

夏润的实践可谓“读书有用”的生动写照。凯恩斯有句名言:“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通常相信自己没有受任何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实际上,他们经常是某些经济学家的奴隶。”就是说,人类行为是由作为底层逻辑的观念塑造的,而这些观念,就蕴藏在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例如,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就深受孔子学说的浸染。而柏拉图对西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进一步说,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他们的智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不应被少数人垄断。从这个角度讲,阅读经典就是打破知识垄断。

这对于Z世代特别有启示意义。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生来就处于数据的汪洋大海之中,看起来拥有前人不敢想象的海量信息,实则受困于信息背后的“算法”。换言之,Z世代日常所接触到的种种知识和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由算法精准“投喂”的,是算法垄断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结果就是,很多人深陷算法所制造的信息茧房而不自知。

当一个人被算法控制,是很容易随波逐流乃至被随意操纵的。此情此景,在人工智能骤然降临的当下,就更细思极恐了。

这时候,读书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通过阅读经典,与人类最智慧的头脑交流,有助于Z世代,也包括我们所有人,以清明的理性突破算法的迷雾,走出碎片化信息所构筑的孤岛。算法有算法的益处,但人类不应该沦为算法的奴隶,而要坚持做自我意志的主人。所幸我们有书籍,有书架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神明,在大数据日益笼罩的时代,它们将护持住我们的“精神领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