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向“新”而动,青春建功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史册里,也在人们心中。105年前的激扬号角,化为新时代的击鼓催征,激励当代广大青年发硎新试。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感叹巴比伦人“往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却依旧璀璨,这个民族从不缺少革故鼎新的青年人。
当代青年,乘盛世之风,奋创新之楫。五四青年节之际,3位80后宇航员驾驭神舟十八号遨游苍穹,由平均年龄30多岁团队研发的嫦娥六号傲然奔月,后起之秀已经挑起中国航天的大梁。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青年一辈正在成为生力军,奏响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重重挑战面前,“新”正是当代青年打开工作局面的着力点。
以新思维,传扬红色信仰。贯穿沪上红色地标的“红色大寻访”系列活动;用“青言青语”讲好青春故事的《青春会客厅》;在沉浸式体验中学史的数字化红色实景课堂,一系列有人气、接地气、冒热气的思想引领新形式,场景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青年人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以知励己、以思明志,守护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以新动能,引领科技前沿。C919国产大飞机订单不断,第四代核电机组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连续实现技术突破,“新三样”产业扬帆出海……新质生产力正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全面升级。登高望远,才能看清全球产业格局与趋势,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勇毅前行,才能直面0到1突破的挑战,攻坚“卡脖子”难关;时时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列,才能助力中国创造引领科技前沿。
以新观念,凝聚发展合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能靠单打独斗、各守其隅,青年人要打破壁垒,凝心聚力。依托新平台,各领域青年人要善于“跨服”聊天,掀起头脑风暴,建立多层次创新联合体;通过高校学科新布局,青年学子也要善于用科技革新思潮冲破“象牙塔”的围墙,实现破圈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融会贯通的高质量青年人才,也需要五指攥拳的创新合力。
以新表达,夯实文化自信。《逃出大英博物馆》引人回眸又催人奋进;长衫折扇、轻袂飘然的“华服周”尽显古韵之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通过现代式诠释,实现了古今对谈;AI音乐会让评弹、戏曲穿越千百年时空。很多青年人以“我行我也上”的态度,用创新的表达,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赋予了时代气息,也回应了当代青年的审美需求。生活可以诗情画意,传统也可以如此鲜活,这份自信,助力更多青年将传统文化带向未来。
青春何谓?当以中国青年的底色、胆色、本色,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托、民族之责。青年何为?当以蓬勃的朝气,充盈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1916年,改名后的《新青年》,以笔为刀,朝着封建腐朽发起了猛攻。当代的新青年,以梦为马,向“新”而动,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上挥洒豪情。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