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加入长六丙运载火箭试验队,在“首飞”中体会责任感
2024-05-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随着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喷薄的白色尾焰划破长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长征火箭家族再添“生力军”,跑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加速度”。从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到2024年5月7日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总体研制团队砥砺奋进九载春秋,再次迎来属于他们的“首飞”时刻!

  ※ 从“年轻派”到“实力派” ※  

回首2015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凭借着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一张白纸”上开始勾画宏伟蓝图,完成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攻关和相关试验验证,如期迎来长征六号首飞成功,拉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时代序幕。

为适应航天领域高密发射态势,长征六号首飞后的5年里,团队在保障任务“发发成功”的同时,从未停止技术“上新”,相继实现多项先进技术的国内首次应用。2020年初,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忙碌于长征六号研制和发射之时,收到一个新任务,“打造一款高可靠、适应性强、快速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团队骨子里的创新基因瞬间兴奋起来。

在型号总指挥丁秀峰的带领下,总体研制团队基于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的成熟方案,快速迭代优化,仅半年时间就确定了全箭总体方案,3年时间完成首飞箭研制和发射场合练,2024年4月,一款新型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矗立于发射塔架蓄势待发。

相比于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这一次他们多了一份干练与稳重。“对于一款新研火箭,成熟的方案和产品是优势、也是风险。”总体主任师余延生说道,“成熟方案和产品应用于全新火箭时,所受环境、工况的不同都会引起差异,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充分识别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

经过长征六号多项新技术改进和应用的磨砺,团队如“老法师”般火眼金睛,梳理出火箭的各项技术状态变化。为了不留一丝隐患,对于每一项变化的影响域、验证情况以及落实情况,更是“锱铢必较”,确保在进场前均逐一完成确认和复核。

经过十余发长征六号型号管理经验的沉淀,团队在研制流程上大胆创新,结合成熟型号积累的地面和飞行试验数据,大量使用数值仿真技术,采用“仿真+局部试验”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研制流程将研制周期缩短30%。

  ※ 00后参与到首飞 ※  

如果说在一个型号的研制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让人刻骨铭心,那么,长征六号丙关于“共底贮箱”前世今生的故事一定会位居榜首。“人心齐、泰山移,何惧西风烈。”型号副总师唐杰在回忆起共底贮箱攻关的经历时感慨道。

2012年,当团队面对贮箱低温打压试验异常问题一筹莫展时,当时身为长征六号结构主任师的唐杰,把微信名称改成了“共底生活”。他带领结构小分队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和深入分析,一一排除故障原因,不断推进设计和工艺的优化,经历15个月的集智攻关,最终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上实现我国首个泡沫夹层共底贮箱的飞行应用,为“共底贮箱”研制开启新的篇章。

这支队伍里,大部分是从长六立项研制就并肩作战的人,也有中间还参与了长六甲首飞的人。“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参与运载火箭首飞的机会一只手足够数得过来。”型号动员会上,火箭总设计师李程刚感慨。

“因为站在高处,可以看到更广的天空。”走进运载火箭总装现场,每一位总装人员都身着印有国旗的白色防静电服,按部就班的工作在型号一线。在他们中间,有两位“00后”,他们是同一年进入149厂的路垚辉和贾顺龙,一个负责设备电缆总装、另一个负责动力系统总装。

与其说把航天当成职业,他们更愿意和火箭做朋友。在路垚辉看来,能参与长六丙首飞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责任和挑战。为了能够抓住机遇,路垚辉和贾顺龙时常在一起学习和讨论。在长征六号丙二级发动机舱内,为了能够满足火箭结构需求,研制团队在贮箱的后底和发动机间增加了一个发动机舱。如此一来,操作空间显得异常窄小,管路和电缆两者之间“纵横交错”。为了能够让它们“相得益彰”,他们时常在三维模型前查看管路和电缆,仔细判辨每一个产品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知悉两者之间的“盘根错节”,提高了产品一次装配的精准度和准确性,保证了实物和模型的一致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