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前夕一封特殊感谢信的背后,原来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2024-05-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生星

护士节前夕,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伤口护理门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512礼物。一位伤口迁延不愈的患者历时120天成功“渡劫”,她把满满的感激融入了手写的感谢信和订制的锦旗中。

78岁高龄的朱阿婆于去年10月遭遇了一场事故,在外力冲击下,右脚拇趾趾甲盖整个脱落,甲床完全暴露。一开始,她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很快就能恢复。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创面却丝毫没有愈合的迹象,她有些慌了,两个月间先后去了七家医疗机构,但直到12月底创面依然如故。

尽管“深感失望、沮丧和无助”,但朱阿婆没有放弃,而是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上网搜索诊疗信息。通过“顽固伤口”“伤口不愈合”“伤口修复”等关键词组合,她搜索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综合护理门诊的相关信息,其中的伤口护理特色项目让她眼前一亮。

去年12月27日,朱阿婆牢牢记得这个重获希望的日子,她走进十院伤口护理门诊,一见到邱菊主管护师就大叹苦经。拥有丰富伤口护理经验的邱菊感同身受,一边通过言语、动作、眼神等与她共情,一面依据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病史分析可能导致创面不愈合的原因。

原来,朱阿婆的难题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有冠心病史的她常年服用抗凝药,这类药物的药理机制就是阻止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的激活,会影响创面肉芽组织的生成,从而阻碍愈合。而恰是同一时间,由于腰背部皮肤病,她又自行服用了激素药地塞米松,这也对创面愈合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先后求诊于七家医院,各家治疗方案的侧重点不同,无法形成合力,再加上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机体修复能力的影响,创面便迁延难愈。

邱护师全面评估了创面情况——面积达1.2厘米×2.2厘米,超过75%的面积为红色的肉芽组织,说明机体已在积极修复,但余下不到25%仍被黄色的坏死组织占据,正是这些“破败”部分拖了后腿。另外,周边皮肤也存在色素沉着、卷边增厚的情况,而边缘结构不佳会对创面造成牵拉,新生的肉芽组织便难以获得理想的支撑与保护。

现状评估精准、背后原因明确,邱护师便着手根据“TIME原则”展开疗护。所谓“TIME原则”,是指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或炎症、保持湿性平衡、关注创面边缘。上述原则看似简单,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考验护士的经验与技巧,尤其是后两项——伤口过干不易愈合、过湿又容易感染;对创面边缘的清理要确保平滑,避免出现过于锐利的角度,否则在肉芽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会造成表面张力的集中,从而牵拉伤口影响愈合。之前朱阿婆的伤口迁延不愈,就是因为湿性平衡和创面边缘没有把握好。

在给予躯体疗护的同时,邱护师还针对朱阿婆的心理问题展开疏导。身心同治、双管齐下,从最初的一周来三次门诊到后来的一周两次、再到一周一次,情况越来越好,尽管其间因未严格遵医嘱,伤情出现反复,但护患始终处于和谐的沟通中。经历整整120天的精准护理,至4月下旬,朱阿婆的伤口终于彻底愈合。

护士坐诊提供专科护理服务早已不是新鲜事,最为公众熟知的便是“造口门诊”。然而随着新技术、新疗法的层出不穷,患者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创面修复换药、血管通路维护、术后康复指导、风险筛查评估……记者了解到,上海十院自2012年首开综合护理门诊起,不断丰富护理门诊的模态,十余年来共推出17个护理门诊,目前月均诊次突破2000人次,越来越多慢病患者从中受益,深度诠释了“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目前,在开设专科/专病护理门诊的基础上,医院还根据患者需求推出了护理专家门诊,构建护理领域的分级诊疗体系,为疑难患者提供高水平护理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生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