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隔代宠”引发的教育难题?加强校家社三方合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都是马路的错,把我们宝宝绊倒了,爷爷帮你打它好不好?”“哎呀,好了好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这样为难孩子……”生活中,这样的话经常在不少家庭出现,而“隔代宠”引发的教育难题也让不少年轻父母头疼。如何化解年轻父母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的矛盾?家、校、社怎样提升教育合力助力孩子成长?今天上午,嘉定区家庭教育宣传周正式启动,一系列的活动和服务将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促进家庭和谐与孩子健康成长。
※ 家校社加强三方合作提升教育合力 ※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得益于众多实践者的积极参与和丰富经验。如何深入挖掘学校、家庭与社区间的协同合作潜力呢?
“我们学校将校、家、社协同育人作为学校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以点带面来推动校家社的有机结合。”丰庄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陆燕凤介绍说,通过不断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育人模式,首先是明确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开展调研归纳和整理了亲子沟通、生活习惯、家庭作业、规划能力、学习指导、身心发展能12项核心需求,作为校家社共育的重要课题。“其次,基于对这个需求的深入思考,我们也多方协调,成立了校家社共育室,搭建社会资源库,设置幸福校家社的分级课程体系,形成了互助型家长协调群,来提高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针对性。”
她表示,“卓越父母成长营”就是为一群关爱孩子、关注自身成长的父母搭建的一个获得知识有效方法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主题沙龙、个案咨询等形式,引导家长强化责任意识、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在团体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深度的体验与成长;另一方面也培养骨干家长,遍布于各个年级,给家长做通识和个性化的培训。
家长代表、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校级家委蔡文俊曾招募了一个爸爸社团,并与社区开展了共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爸爸社团的家校社家庭教育学习中,来了一位老奶奶。“她是一名退休教师,参加了家庭教育的学习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爷爷奶奶辈,不能‘隔代宠’。”蔡文俊说,邀请爷爷奶奶辈来参与家庭教育学习,就是想尝试让爷爷奶奶辈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真新街道金鼎社区社区工作者姚明辉坦言,在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社区和学校及家庭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除了寒暑假外其他时间段都是比较分散的,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社区很难开展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所以,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教育一般是集中在寒暑假期间,提供一些支持性、补充性的活动。”他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家长提出需求,由社区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而在寒暑假中,社区会引导孩子们参加一些更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
※ 100门共享课程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
自2021年10月起,嘉定区教育局与区教育学院共同推出了“嘉师有约”家庭教育大讲堂,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生动素材诠释家庭教育焦点话题,形成独有特色的家庭教育传播阵地。截至2023年底,“嘉师有约”大讲堂已举办数百场讲座,涵盖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学业辅导等热门教育话题。
家庭教育宣传周启动现场,“嘉师有约”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库及共享课程第一季共100门课程正式发布,将满足不同家庭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助力孩子科学成长。同时,依托“嘉师有约”大讲堂平台,嘉定区组建了一支专业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将面向全区推出“百场讲座进万家”活动,构建校家社三级联动、线上线下指导服务网络,10位讲师团代表现场获颁聘书。
为进一步形成校家社资源共享、数据共通的协同育人新格局,现场还发布了“‘嘉家幸福’家庭成长中心”数字平台,涵盖家庭养育风格评估、数据可视化、课程成长激励和咨询信息发布系统。未来,平台将持续为全区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庭实现科学育儿、共同成长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家庭教育话题,为更好地建立协同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嘉定区教育学院与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结对共建,两部门将发挥协同优势,畅通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开启“医教协同”新模式。
据悉,嘉定区教育局将进一步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服务工作机制,发挥“嘉师有约”区域家庭教育品牌的持续效应,打造“学生健康、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嘉”童幸福成长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