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无论浓人淡人,在生活的底色里自洽即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一位“淡人”张凤侠:有顾客就做生意,没顾客就喝酒睡大觉。当女儿问她自己是否有用,她的回答是:“李文秀,我生下你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也挺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继“i人”和“e人”之后,“淡人”和“浓人”成为2024年一种新社交人设和时尚单品。“浓人”做什么都“浓浓的”,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探触世界,对生活热烈而张扬;“淡人”面对一切都“淡淡的”,主打一个平淡是真、随遇而安。
其实在生活中,“浓”与“淡”可能源于天生的性格特点,也可能是个人在生活中的主动选择。并且,这些特质并非固定不变,同一个人也可能是“浓”“淡”综合体。一个原本性格热烈如火的人,经历了一些生活的波折和洗礼后,可能会逐渐沉淀,变得淡泊宁静。同样地,原本性格淡泊的人,也可能因某些特殊的经历而焕发出热烈与激情。
好比“淡人”张凤侠冒险前往仙女湾,唯一的心愿就是将丈夫的骨灰安置在他们初次相遇的美丽之地。面对狼群的威胁,她还猜想这是否是她丈夫的化身归来。当丈夫的骨灰不慎落入河中,她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泪流满面地呼喊:“他就这么走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她也索性将自己家变成“移动的小卖部”,透露出真挚、坦荡的生命力。谁不叹一句“太浓”了呢?
细数年轻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标签,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平日里不太自信,热衷低调行动,这叫做“偷感很重”;不爱整理东西、总是卡着点上火车,这叫“给J人一点P人震撼”;对工作感到疲惫却无力反抗,会自嘲“吗喽的命也是命”……只要体察当下年轻人的心态特征和变化趋势,就不会对一波波陌生的名词感到不解和抵触。毕竟网络上每一只“鼠鼠”背后,可能就是坐在地铁上的疲惫上班族;每一声“阿弥陀豚”背后,也许是遇到烦心事的大学生。
这些符号和标签之下,映射出年轻人各自鲜明的价值主张,成为他们与社会、与世界进行深入交流和对话的独特方式。在这些重重叠叠的标签下,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领读着一则宣言——人世往来发荣滋长,我们仍然在找寻那片名叫“自我”的一席之地。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阿勒泰广袤的大地,时而平坦,时而崎岖。有人喜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也有人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无论是“浓”的炙热滚烫,还是“淡”的涓涓细流,关键在自洽于生活的底色里,实现内心的满足,实现轻盈与激情的平衡。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