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博物馆首批留学生导览员上岗,“解说中国,也让自己爱上中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来自荷兰的戴光磊和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陆海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担任导览员,这成了最近上海的一件新鲜事。很多人特意赶来听这些“洋面孔”来讲上海故事。作为上海目前仅有的留学生导览员,这些00后外国青年人在解说中国的时候,也让自己爱上了中国,爱上上海这座城市。
戴光磊 未来,上海是一个选择
当戴光磊看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那根良渚时代的象牙权杖的时候,他突然知道自己作为一位留学生导览员的优势在哪里了。那权杖上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让他联想起在墨西哥玛雅文明遗址看到的一些纹饰。原来,世界上很多的文明都是有相通之处的。而他恰恰可以给中国观众提供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独特视野。
戴光磊这次负责的是上历博二楼展厅中国古代历史的讲解,要从6000多年前一直讲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种历史悠远的纵深感,在他的祖国荷兰以及目前读大学所在的比利时,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也是中国吸引戴光磊的一个原因。2000年出生的戴光磊,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马来西亚的华裔。在他的印象中,只要和母亲见面,母亲都会和他讲中文,讲那些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戴光磊”这个中文名字也是母亲给他起的,母亲姓戴,希望儿子能够光明磊落地立于世界。几年前,戴光磊从荷兰到比利时鲁汶大学读书,一开始学的是工程专业,但他觉得没意思,便毅然转投汉学专业。去年9月,他作为交换生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但一切都那么熟悉。
中国的很多事曾出现在母亲的讲述里。但当这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眼前时,戴光磊还是感觉到太有趣了。“有趣”是戴光磊给中国文化的定义。他开始学书法,他觉得这就是自己过去所学素描的衍生,因为书法和画画很像。比较吃力的是握毛笔,因为拿笔的右手总是发抖,所以他不得不用左手把右手按住来写。他把自己写的正楷书法照片给记者看,记者脱口而出“写得很是古拙嘛!”“啥是‘古拙’?”戴光磊问。于是记者又给他解释,古拙就是不那么细腻,但这被认为是书法的至高境界。戴光磊听了,脸上露出吃惊而羞赧的神色。
戴光磊意识到,他认为中国文化“有趣”,这本身就是外国人看中国的一种视野。所以当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推出去上历博当导览员的选修课时,戴光磊毅然报了名。听说博物馆来了留学生讲解员,很多中国观众都好奇地来听,“对一些事物,中国观众一定是习以为常了,但我会告诉他们一些特别的解释。”戴光磊说。比如那根和玛雅文明纹饰有点相似的良渚时代的权杖。中国观众是善良的,也是包容的。戴光磊知道自己的讲解可能会有一些疏漏,但观众只是默默地听,眼神里有鼓励也有赞赏。这让戴光磊紧张的心情很快平复了下来。
“我所读的鲁汶大学在距离比利时布鲁塞尔不远的地方,那是一座小城市,人很少,也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在上海,这里到处是高楼,人很多,他们每天勤勉地生活,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在上海的日子里,戴光磊学会了叫外卖,学会了收快递,还骑上了共享单车,这里的一切便利,都让他很着迷。“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快节奏的生活,会给人造成压力。”记者试着问戴光磊,没想到他对此十分推崇,“快一点有什么不好呢?青年人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想经历更多的事情。”
下个月戴光磊就要返回比利时继续他的大学生涯。在上海这10个月,他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现在已经可以在微信上和妈妈完全用中文聊天了,他的这一变化,让妈妈欣喜不已。当初,他学汉学,也是因为妈妈的影响,现在他觉得自己可以更畅快地与妈妈一家人交流了。“未来要做什么我没有想好,但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上海是我的一个选择。”戴光磊说,“我热爱这座城市,这里有很多机会,这里的菜肴最让我难以割舍。”
陆海燕 中国人的“含蓄”让人很舒服
在众多唐诗名篇之中,陆海燕最喜欢的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因为作为一位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青年留学生,她认为这句话最能够反映中国人的“含蓄”。
什么是“含蓄”呢?陆海燕说,就是一件事情不直接说出来,一定要转弯一下来进行表达。这和其他国家的人喜欢的“直来直去”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那两句诗来说吧,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如果是陆海燕祖国的人,那一定会直接说“我舍不得你走啊”之类,但是中国人却是通过写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说得很对,中国人喜欢‘寄情于景’。”记者和陆海燕聊天。她很认同,“对对对,中国人就是这样的。”
和戴光磊只在上海待10个月不同,陆海燕是10岁的时候就随做贸易的父母来到上海生活,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也就是说,她在上海生活的时间现在已经比在祖国生活的时间要长。所以语言上没有障碍,她还听得懂上海话,而且她对中国、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也要深得多。
但这并没有衰减陆海燕对中国的好奇之心。所以当听说自己所在的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有合作,会邀请留学生来担任导览员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报了名。陆海燕被分配负责担任上历博一楼大厅的解说员工作。要讲“跑马厅”的历史,讲“汇丰狮”的由来,还要讲“百子大礼轿”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含蓄”和“善解人意”,在担任导览员的过程中,陆海燕是深切体会到了。虽然博物馆方面提供了解说词,她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但第一次做导览时陆海燕还是有点紧张,尤其当她站在空荡荡的展厅。但她还是鼓起勇气,开始了“一个人的导览”。“这是汇丰狮,过去放在银行的门口,守护着银行的安全。”陆海燕的声音由小变大,很快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大家围过来,既好奇又善意地看着这位留学生导览员。
“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解说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漏,只要观众稍微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我可能就会答不上来。但是那一天谁都没有问。他们只是静静地听我解说,没有打断我。也许是含蓄,也许是他们对我很包容很友善。”陆海燕对记者说。
还记得初到中国时,陆海燕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就拿门前的那些“狮子”来说吧,陆海燕吃惊地发现竟然很多大户人家门口都会有一对石狮子,小时候她还爬上狮子的背上去拍照。也正因为如此,这次她在上历博一楼展厅担任导览的时候,讲到那些“狮子”的故事,她特别有感觉。当然,这只是一种新奇。当浅表的新奇过后,这座城市让陆海燕感受到了一种更丰富的温暖的感觉。
“就拿吃饭这件事情来说吧,我是不太能接受川菜的那种辣度的。我的朋友们很喜欢吃川菜,但只要有我在,即便再想吃点辣的,他们也不会去川菜馆。”陆海燕对记者说。“包容”是她在中国,在上海最深切的感受。在这里,人们总是给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陆海燕这样的异国者感到很舒适。
戴光磊要离开上海了,但是陆海燕与这座城市的缘分还将继续。待的时间越久,她越发地感觉到自己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在祖国阿尔巴尼亚和中国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了。“我知道,其实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曾经有过一段十分亲密的时光,但是现在的中国青年人其实对阿尔巴尼亚并不了解。而每次放假回到祖国,当我和外公外婆说起中国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十分好奇的光芒。”就在陆海燕担任上历博导览员的时候,她其实已经开始在做这样“桥梁”的事情。
陆海燕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但多半会留在中国,留在上海。她无法想象自己离开这座生活了14年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她觉得在这里,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邀请留学生担任解说员 从“知华”到“友华”
戴光磊和陆海燕参加的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CityGuide项目,他们也因此成为上海各博物馆首批留学生导览员。上历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提出“CITY+”这一全新概念,包括CityWalk、CityGame、CityPlay、CityGuide、CityWorkshop、CityBrazzar等子项目,包含城市漫步、专业导览、游戏体验、沉浸式剧目展演、庭院市集、非遗传承等。而其中,由外国留学生担任主角的CityGuide项目应该算是比较大的亮点。
此次上历博与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合作,在留学生中遴选博物馆导览员,并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对自己所讲解的部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鼓励这些留学生讲解员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上海,“外国留学生讲上海故事”给观众提供了解这座城市的全新角度。
当然,这些留学生导览员给观众讲解中国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不断了解中国、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过程。“只有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的朋友,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从“知华”到“友华”,在博物馆担任解说员的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的巨大飞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