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教育论坛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一席话让人叫绝
2024-06-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在6月18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畅谈科学教育的新逻辑。“前两天,中专生姜萍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人物,她的特点就是自主、专注、坚韧。这样的孩子在强大的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成为一个拥有创新发现的人。”

在论坛上,倪闽景还分享了赫歇尔的故事,这个音乐家竟然还是名天文学家,有三个重大的创新发现。

  ※  科学教育新的逻辑就是,为创新而学  ※  

作为曾经的物理老师,倪闽景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全球理科课程落后世界科技发展70年,因为科技发展太快,全球科学教育都面临着难题。

为什么是70年呢?倪闽景娓娓道来,70年前有三件大事,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明,人类正式进入了数字时代。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代表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1957年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代表人类走出地球,进入了太空时代。“这三件大事,它不是一个科技事件,是打开人类生存的全新的空间。但是70年来,我们全球的理科课程,没有把空间世界的改变作为教育改变的基础,所以教育落后于科技发展。”

5月3日那一天大雨磅礴,倪闽景在嫦娥六号发射现场,感动得泪流满面。“2030年我们将载人登月,2035年将开始建设月球基础,到2049年建设完成,我们的孩子将会生活在月球上。马斯克现在疯狂在试验他的星舰,这一个星舰一次可以搭载100人,经过88天飞到火星上,在他有生之年,希望将100万人运到火星上。从此我们人类走出地球,成为多星球的生命。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摇篮,但是我们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我们孩子将生活在宇宙之中。”

在倪闽景看来,数字空间是人创造的一个世界,它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以前是没有的。“我们人类有精神世界,有智慧,从宇宙大爆炸迄今已经花了138亿年时间,但是从第一块晶体管到现在涌现人工智能智慧,只花了70年时间。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所有工作,比如说司机是一个工作,所以它一定会无人驾驶。翻译是一个工作,所以它一定会被替代。包括程序设计员,编程人员,也很快会被替代,因为它是一个工具。但是学语言不会被替代,学外语不会被替代,因为我喜欢。你只要能想到是人作为工具的,包括我们陈辰主持人,也会被替代。但是我喜欢主持,那是不会替代的。”

倪闽景介绍说,哪怕是科学越来越工具化,未来每个人都像科技工作者一样,每个行业都会像科技行业一样,教师将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研究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学得更好。

“有个科技叫冷冻电镜技术,在20年以前发明,研究生命蛋白质结构。一开始第一台冷冻电镜在清华大学,冷冻电镜技术从取样到评估到三维重构,整个过程全部是机器化。上一个月,Google有一个公司叫也开发一个生命蛋白质分析软件,叫AlphaFold3,上个月这个发言人讲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非常遗憾,过去科学家花50年时间,破译全球22万个生命蛋白质结构,但是AlphaFold3仅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全球科学家2亿年的工作量。这个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科技的世界。”因此,倪闽景认为,科学教育新的逻辑就是,为创新而学。“我们将来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创新发现。这是全球的科学教育新逻辑。”

  ※  多样化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方法  ※  

倪闽景认为,科学教育一定要站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而不是对那些尖子生。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现场,他在PPT上晒了赫歇尔的照片。赫歇尔是一名音乐家,但他在科学方面有三个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发现了红外线。第二个发现,是人类生活的太阳系处在一个银河系当中。第三个发现,是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行星天王星。“但是他是一位音乐家。每次在重大科技发展改变的时候,一旦有重大的发现,往往普通人就会成为伟大的人。300年前巨型望远镜发现,400年前显微镜发现,现在人工智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全新的机会,伟大可以创造,不可以计划。”

那么,怎么培养拔尖人才?倪闽景认为,多样化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方法。“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想的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创新的团队。如果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想的是一样的,就不会有创新。多样化的好处,是哪怕有缺点和错误,它都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所以,通过统一的教学过程,追求一样的标准答案来获取高分,进入名校这样的逻辑已经进入了穷途末路。“我们的考试、中考、高考,还是要有的,但是它一定要走向以基础为本,走向多样化的方向,而不是高分。”

上一个月,倪闽景和2013年化学诺贝尔获得者同台对话,对方讲了一句话让他深受触动,“优秀的科学家90%的时间在犯错,顶尖科学家99%的时间在犯错。永远对的,那就100分,它就不是创新。”

科学内容要做什么?倪闽景认为,不是做题,而是让孩子们发现现象,产生问题,形成志趣。“科技会越来越发达,而我们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发现现象,发现新的现象,发现以前没有人看到的现象。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到大自然去,用大自然最丰富的色彩,最丰富的声音,最丰富的形状,来培育我们强大的感官能力。万物皆可研究。通过我们动手实践,加强实物学习,来培养我们多样化的兴趣和视角。”

他分享说,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科学知识,而是要锻造每个孩子的自主、专注、坚韧,而这三条是我们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力量。无论考试成绩好坏,也可以培养这三个素养,哪怕学生成绩是最后一名,如果其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作为老师也不抛弃,不放弃。

在交流过程中,他提到了中专生姜萍,认为这名学生就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在强大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成为一个拥有创新发现的人。

“科学教育是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但是科学和技术一定是利弊兼备,它给我们多少实惠好处,就一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弊端和害处,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有科学的伦理,科学的态度。”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掌握科技知识不是太少了,是太多了,科学态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科学教育的逻辑,是只有教育领先了,人才才能领先,科技才能领先,教育一直跟在人家后面,我们人才凭什么超过人家,科技凭什么超过人家。”倪闽景呼吁,教育的逻辑,它的转向,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国家在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这样美好愿望过程当中,弯道超车一次极好的机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