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别拿“卷”这个标签画地为牢
2024-06-2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高考生即将进入填报志愿阶段,而就在今天,北大教授姚洋的一段话成了网络热点。教授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只有“卷”才能成功,只要放平心态,把家庭、生活安排好,就能“卷”出乐趣,“卷”出成果。

此话一出,底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都是负面的,因为“卷”和“躺平”在年轻群体中就是引爆情绪的敏感词,也许姚教授的本意只是想激励年轻人继续奋斗、直面竞争,可一旦用上了敏感词,不仅意思变了,效果也失控了。

无论是网络热梗还是网络亚文化,都很容易出现被滥用的情况。梗往往能生动和贴切地形容一些复杂的现象,可一旦滥用,甚至成了不假思索的口头禅,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卷”这个词,通常代表着付出过多代价却不产生更高价值的过度竞争和无效劳动,但如今已经趋于被滥用化。无论畸形的还是良性的竞争、徒劳还是有益的奋斗,而今都容易被贴上“内卷”标签,用以渲染所谓“时代惨状”。

有时候堆个雪人、做个手工,都会被贴上“XX领域已经卷成这样了”的标签,当然这些娱乐、爱好“卷一卷”也无伤大雅。但若涉及到教育、职场、行业竞争中,对“卷”的滥用只会让人徒增焦虑,酝酿负面情绪。

去年年底,曾有一个“同宿舍6女生拒绝内卷全员保研”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原本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女孩们说,“拒绝内卷是6个人学习生活的代名词,大家学习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分工搜集学科资料,做到资源共享”,结果热搜下的评论有很多却直接给6位女生贴上“卷王”标签,甚至指责她们“卷”到保研影响了他人考研名额。还有网友抨击这个消息是在宣传“内卷文化”。对“卷”的误读与误用,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当“卷”和“躺平”成为口头禅,从姚教授口中脱口而出时,还会让听者产生“非黑即白”的理解。仿佛天下只有两种年轻人,要么“卷”,要么“躺平”,这种标签式说法本身就很伤人,可言者往往不自知。

事实上绝大部分年轻人,处于“卷”和“躺平”的中间地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没有人喜欢动辄就被别人贴上标签。你奋斗时,别人就说你“卷”,你松弛下来,别人就说你“躺平”,这种滥用才导致了它们成为人见人嫌的敏感词,受到大众的抵触。

有人总结滥用“内卷”的底层逻辑:你根本不是在抵抗内卷,只是在逃避竞争。把所有的困难归结于“内卷”,把那些努力奋斗的人贴上“卷王”的标签,如果这只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排解,或许还能聊以自慰。如果拿它到处滥用,只会伤及无辜,且徒增自己的焦虑。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热词更要谨慎使用,明明本意是好的,是想给在人生旅途中必然要经历成长与奋斗的年轻人打打气,却用一个“卷”的标签吓退许多人,效果适得其反。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拿“卷”这样的标签画地为牢。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