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之于城市的意义,上海“博物馆之都”是怎么炼成的?
2024-07-02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在2022年就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都”。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博物馆之都”?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做客行知读书会,与读者分享了她所理解的博物馆之都。

在庄瑜看来,“博物馆之都”的博物馆首先要达到一定数量。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备案博物馆165家,平均每15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这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公认的“世界博物馆之都”已经旗鼓相当。而这165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30家。算上今年新增的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市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2家。上海的博物馆的品级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庄瑜告诉读者,要成为“博物馆之都”,除了数量之外,博物馆的服务也很重要。这十余年来博物馆行业迅猛发展,过去文物部门在博物馆日主打的“减免开放”“夜间延时开放”活动现在已经越来越趋常态化,很多场馆都会在周末或节假日加开夜场或延时开放,这已经不是“博物馆日”独有的福利。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化也被注入更加内涵,新推出“博物馆市集”“博物馆美育在身边”“博物馆特别演出”等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生活方式。

“建设博物馆之都,首先应当思考博物馆之于城市的意义。”庄瑜说,博物馆应该参与塑造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教育及创新价值,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以博物馆为枢纽的特色城市文化场景,将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从这一点来看,上海的博物馆正在发挥这样的作用。随着暑期的到来,大量外省市甚至国外的游客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博物馆。因为在他们看来,上海就是一座博物馆的城市,在上海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大量珍贵文物。

庄瑜是做博物馆教育的。在她看来,“博物馆之都”除了要有大批专业优质的博物馆之外,还要有大批懂得如何参观博物馆的市民。所以,“学习”博物馆是相当重要的。庄瑜介绍了“学习”博物馆的方法论:一馆多学科、一学科多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跟着课本去研学与项目化学习等。就拿“一学科多馆”这个方式来说,比如要研究海派绘画这个主题,庄瑜就建议大家连接吴昌硕纪念馆、刘海粟美术馆、张乐平故居、电影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等。这些场馆都有海派绘画的内容,连接起来看,会比较全面而深入。而对于当下流行的“家庭博物馆游”,从如何选择、如何做好“行前功课”,到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记录,庄瑜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