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这是“南郭先生”在反向整顿学术圈?
2024-07-04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魏新河成为当下学术交流圈最火的人物,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

今天,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确认了单位员工魏新河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多次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目前魏新河已经被单位停职,并因涉嫌招摇撞骗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参加了超过10场学术活动,魏新河这个名字甚至都不打引号。尽管也使用过一些假名,但真名是用得最多的,也符合官方通报中所说的“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的造假原因。

学校是假的,身份是假的,名字是真的,留给主办方的单位电话也是真的……这一系列魔幻的操作更显得行骗手法的拙劣,追查此人也是毫无难度。可令大众咋舌的是,媒体揭穿的这位当代“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还充出了一个“第三名”,简直是齐宣王给南郭颁奖,离了大谱了。

如今水落石出,虽然这块“石”很奇葩,却也映射出这滩“水”够浑的。

学术活动是推动知识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严肃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缺一不可。魏新河以造假的身份堂而皇之参加活动,何谈严肃性;拿着被指出相似度高达95%的抄袭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甚至还有获奖的表现,对于这些活动的专业性、权威性也是巨大的讽刺。尤其是允许他一而再、再而三参加相关活动,已经不是偶然的疏忽,暴露出当下许多学术活动在审核、管理、监督方面的严重漏洞。

“辽宁理工大学”这种“一眼假”的伪装,甄别起来很难吗?以魏新河的拙劣骗术,当场就被揭穿的不在少数,网上也有打假魏新河的文章,比如2023年9月在社交媒体上就曾有过,可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术圈的重视,当年11月魏新河又参加了一次学术活动。可见相关活动主办方在审查方面缺乏作为,相关部门又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投诉渠道,坐等事件闹大才亡羊补牢。

其实若真有草根学者,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能够通过学术活动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反倒是幸事,也值得提倡。但如果只看身份,又不辨真伪,只看提交的论文,又不细究是否抄袭,这样的学术活动难免陷入形式主义,既缺乏活力,也失去动力。

从某种角度来看,魏新河很像卡夫卡笔下那些小人物,以充满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方式揭示着一切。只不过这些主角们在告别了世界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魏新河事件曝光后,有的主办方将这个名字视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有的含糊其辞,尽力推诿。而面对人们的关注与审视,涉事的活动理应晾晒在公众面前,接受整顿,整个学术圈也要引以为戒、无则加勉,以此维护最基本的学术尊严。

千年前的南郭先生,虽然是个笑话,却也留下了滥竽充数的寓言,警示着后人求真务实。希望魏新河事件,也能拨动整顿学术活动的那根弦。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个体事件外溢性很强,一个魏新河是闹剧,再来几个魏新河就会成为学术圈的悲剧,别让“学术活动”这个严肃的名词,也像“卧龙凤雏”一般沦为笑柄和恶搞的梗。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