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三所联动”机制,扩大化解纠纷“朋友圈”
2024-07-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累计排查化解93.8万余起矛盾纠纷,回访满意率超95%;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法律咨询服务7万余次;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严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上海城市“平安”底色更亮、“和谐”成色更足。

“三所联动”机制是上海公安机关探索打造,由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记者今日从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以来,检法机关、行业部门、群团组织也加入“三所联动”调解体系,解纷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平安建设合力,成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

检法机关提前介入

打造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

“感谢民警同志,多亏有你们调解,不然我们还要打官司才能拿到医药费。”近日,吴先生家属专程赶到杨浦分局四平路派出所向民警致谢。

前段时间,吴先生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而公司却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导致无法使用医保,巨额的医疗费用让家属难以承受,与公司多次协商未果后,向警方求助。民警了解到,双方就医疗费用补偿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遂协调社区法官、司法所调解员和律师共同参与调解。通过耐心释法说理,双方就医疗费用补偿达成一致。调解协议书经过法院司法确认,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家属吃下了“定心丸”,吴先生的合法权益以“最小成本”得到了保障。

上海经济繁荣,一些矛盾纠纷往往蕴含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群众对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有时会存在疑问。

今年以来,检察院、法院主动融入“三所联动”机制,司法部门的提前介入,进一步增强了纠纷调解的权威性,让当事人不用“打官司”也能预知法律后果,更好发挥法治的预期功能。

在上海,法院“巡回审判庭”“诉源治理中心”与“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已实现深度对接,调解协议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更加增强了调解的法律效力。今年以来,共有涉及物权纠纷、遗产继承等方面的13000余份调解协议获司法确认。

检察机关也将有刑事和解基础的轻微刑事案件纳入“三所联动”平台,经“三所联动”调解成功后,由检察院认定并作出不起诉决定,有效减少积怨形成,修复社会关系。

“检法机关的提前介入,为老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避免矛盾纠纷发酵后全部进入诉讼程序和后端社会治理,减轻了诉讼压力,节约了社会资源,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就在身边’。”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基层基础指导支队支队长金捷说。

行业部门联动发力

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近年来,婚恋中介服务渐受热捧,但由于部分婚介机构存在信息审核不严、“红娘”资质不规范、退款难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消费纠纷,甚至转化为治安问题。

为最大限度预防减少此类矛盾纠纷,上海公安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机制,会同民政、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通过联合检查、服务质量评估、提请有关部门修订完善行业规范等方式,推动婚介类纠纷实现源头治理。

6月7日,徐汇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四家单位联合召开徐汇区婚姻介绍机构规范管理工作会议,9家婚介机构带头签署了《徐汇区婚姻介绍机构合规经营承诺书》。

在做强“三所联动”主体架构的基础上,上海公安机关不断拓展调解“朋友圈”,凝聚定分止争强大合力。对于调解过程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行业性的风险苗头,警方及时通报相关责任部门,推动“个案智慧”成为“类案经验”。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劳资、医疗、消费等领域的矛盾纠纷,警方积极推送教育、民政、住建、卫健、市场等部门以及全市220余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助、功能互补。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压实解纷主体责任,以每一个行业的“安全”来确保整个上海的“安全”。据统计,今年以来上海全市共4700余起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对解纷过程中发现的社会前端治理问题,我们建立完善了预警通报机制,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金捷介绍,上海公安努力打造矛盾纠纷排查分析、联动调解、风险联处、跟踪评估全流程闭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