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聊学术,在微醺的状态下听讲座,可好?
2024-07-14 生活

青年报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经过一天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夜晚则属于压力释放的良辰。作为年轻人去“班味”的热门场所,夏夜酒吧的号召力自然不在话下,是夜生活中极具活力之地。然而这个夏夜,不同的是,去酒吧的年轻人,已不单单是停留在表层的喝酒、泡吧。冬日在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这个夏夜他们又爱上了在酒吧听讲座。当酒吧遇上学术讲座,或许,在微醺的状态下听讲座,开展思辨刚刚好?

  听的是讲座,去的是“班味”  

在咖啡店、书店举办学术讲座已不足为奇,在上海,藏在你身边的小酒馆也有可能学者云集进行学术分享。很多人说,上海的酒吧已经next level,一边喝酒一边还能开展深度思考。其实,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单单是在上海,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年轻人也纷纷开始分享自己走进酒吧收获精神粮食的感触。而且,这阵风似乎越刮越烈……

“自己仿佛不在bar里,而是在大学的lecture上。”有网友表示,在酒吧听正儿八经的学术讲座,是非常神奇的体验。临下班在网上刷到讲座信息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去一探究竟,结果不但认真听起了课,还让随手掏出的病历卡秒变笔记本,讲座结束时上面已被写上满满当当的笔记。

在酒吧里感受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让很多体验过后的年轻人都深有感触,“我永远会为人类学术以及科研的进步而感动。”这种自由的文化氛围令人动容。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一个工作日的傍晚,记者通过提前预约找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附近的一家小酒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黄啸正在这里做医学科普讲座,和大家一起探讨身体中的“两室一厅”是如何工作的。在讲座的过程中,每当聊到感兴趣的话题,黄医生也会即兴地穿插分享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不似一板一眼的学术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对谈。

办讲座对于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而言,稀松平常,但在酒吧里做讲座,黄啸也是头一遭,“我经常在外做讲座,但来到这里感觉很不同,让我觉得很放松也很接地气。平时在医院里,大家都会比较紧张,很少有机会可以这样近距离进行学术探讨,畅所欲言。”在黄啸看来,这种小型沙龙会更有针对性,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话题和思路,“在和大家的交流互动中,也可以促进我产生一些反思”。

“现在很流行科普,但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好像一定要有笑点,要说得像脱口秀一样才行,但我觉得医学还是相对要严肃一点。可以是接地气的,但相对而言,更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这一点是比较要紧的。”通过亲身体验在酒吧里完成学术沙龙后,黄啸表示,感觉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与正规学术讲座相比,这里没有领导参会,没有严肃与紧绷。来到这里的人,去除的不仅仅是“班味”,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留下的只是志同道合的学友。

  酒吧讲座何以戳中年轻人的心?  

这间小酒馆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The Tiny Bar 递酒人民壹院”。之所以如此命名,首先是因为地理位置临近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加上主理人在开办酒吧时曾在九院工作,故而得名。酒吧的两位主理人史俊峰和杨若蒙都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校友,他们将生物实验室元素与现代酒吧特色相结合,希望以美酒会好友,以学术专业赋能酒吧商业,创造独特愉悦的小酌场景,让这个小空间成为医药领域的学术型酒吧。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墙角上贴满了以往的讲座海报,有博物馆从业者讲解看展的学问、来自阿勒泰的村长分享冰雪文化、中科院地质学博士后解读以“牙齿”记录的野生动物食性变迁……当然,也少不了九院口腔科医生来谈谈口腔美学的“是”与“非”等,以及关于法律、金融投资、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学术沙龙,在这个空间不大的“酒院”至今已举办了24期分享会。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为了参加这次讲座,记者花了50元购买了一张入场券,除了听讲座,凭券还可以兑换特调饮料酒水一杯。记者在店内菜单上看到,一份鸡米花等小食售价48元,一杯含酒精的特调售价98元。可以说,光是一杯饮料就抵了门票的价格。加上酒吧空间不大,一次讲座最多只能接待30人,据主理人杨若蒙介绍,一般来说,10人左右的人数是讲座的常态,也是比较舒服的状态。因此,他们并没有为学术沙龙的系列活动做太多的宣传,杨若蒙表示,沙龙活动也没有为酒吧引流,反倒是酒吧的客人会被这些活动吸引,成了讲座的听众。那么,持续办学术沙龙是为了什么呢?

杨若蒙告诉记者,他们的主业并不是开酒吧,而是经营提供科研服务的创业公司。之所以想打造学术型酒吧,是因为两位主理人有许多朋友和资源都在医药领域,希望找到一处相对私密的环境可供学术讨论。“因此,我们就想借由酒吧的空间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一般邀请的嘉宾都是我们的朋友,讲座也都是义务劳动。其实不求赚钱,而是希望通过每期的沙龙让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人学到不同的东西。即便是我们自己来听行业内的分享,从不同的人身上也会看到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来说都能得到一些提升。”杨若蒙说。

“酒院”基本每隔两周就会策划一期活动,据杨若蒙介绍,在讲座策划上虽不局限于医学相关的主题,但根据以往的活动来看,医疗和金融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比较受欢迎。

而遇到相对比较专业或小众的话题也可能遇冷。杨若蒙发现,如果是一些行业内部的新技术、新仪器等方面的分享,大家就有些兴致缺缺,只有行业内的人会比较感兴趣。“目前沙龙涉及的话题领域还比较窄,虽然偶尔会有几期不同领域的内容,但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生物医药方向。这个领域对于普通人的吸引力可能不大,因此我们也在慢慢尝试把话题范围做得更宽、更大。”杨若蒙说。

在当天的讲座现场,记者还遇到了这里的资深听众陈颖,不爱喝酒的她却意外成了酒吧常客,为的就是喜欢参加这里五花八门的学术沙龙。作为学术沙龙的年卡持有者,陈颖表示,自己一来是住得近,二来晚上也有时间,所以每当关注到有感兴趣的主题,她下了班就会来“报到”。

令陈颖印象最深的一次主题,是由瑞金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分享的肝胆肿瘤的精准治疗。陈颖记得,当天讲座本身的内容大约只有半小时,但主讲人和听众的互动交流却持续了两到三个小时之久,“因为主讲人的分享既有趣又实用,大家又对临床与生活结合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帮助我科普了许多自己在相关知识上的盲区。”

在杨若蒙看来,喜欢走进酒吧听讲座的年轻人,可能只是图个放松,同时也有机会交到新朋友,“在酒吧里听讲座的形式比较自由,也比较随意,它不会让人产生类似贩卖焦虑或是知识付费的疑虑。我们只是一个单纯分享和讲故事的地方,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可以来听。”杨若蒙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开设酒吧最初就设想好的模式,因此会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也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形式。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下班后送自己去“上课”成为新流行  

今年夏天,年轻人喜欢在下班后送自己去“上课”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除了在酒吧听讲座的方式,走进青年中心上一堂青年夜校也成了大家喜爱的热门活动。无形之中,这些活动仿佛成了年轻人打开这个夏夜最City的方式之一。

在各类夜校里,年轻人积极参与非遗焋糕、音乐疗愈、汉唐古典舞、自媒体IP设计、人工智能前沿应用等课程。为什么下班后年轻人仍要“自讨苦吃”?他们喜欢夜校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可以从一些夜校的课表中看到,其中不乏“钱包友好型”的高质量教学,“去除班味儿”的松弛感时刻,还有“脆皮打工人”的新型夜生活。

当创新性的特色酒吧以一种更具文化的方式融入年轻人的都市生活,当“夜校”这一具有较强年代感的学习方式被激活并焕发新生机……这背后,年轻人真正喜欢的,其实是面对学习、工作等生活压力时,可以通过一些轻松、解压的方式和场域来转换状态。对于职场打工人而言,日常忙于工作,身心俱疲,能在夜间闲暇充实一下自己,接触新领域、新知识。在放松的同时能够边学边思考,而这些场域自带的社交属性还能为他们提供极好的交友机会,扩大社交面,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青年报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