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携手AI,这群青少年创客聚焦人工智能、医疗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沈诗怡
176支队伍参赛,50个项目成功晋级上海赛区线下总决赛,在华阳路街道举行的2024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赛区颁奖典礼暨中美创客主题沙龙中,很多青少年创客带来有社会意义的人工智能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上海赛区还增设中小学体验赛道,开设公益特训营,吸引中小学创客体验了一场机器人的“盛宴”。
机器人“教具”,让孩子们认识AI
“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这是我走上创客之路的基础。”现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读人工智能博士梁帅分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让他不断向“智能创造”前进。
今年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赛区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共有来自全国45所高校和高职院校的176支队伍报名参加主赛道和分赛道的比赛,人数达679名。最终50个项目成功晋级上海赛区线下总决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近200名青少年创客参加线下评审,最终决出上海赛区的获奖团队。经评委专业评审,上海赛区最终产生特等奖5名。梁帅带来的CoCube项目就获得了特等奖。
梁帅介绍,该项目是一款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教具”,可以让学生学习编程技术和AI技术变得容易。“以前我们学习的编程都很难,随着AI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很多操作方便的平台,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去认识接触。所以,我想让CoCube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最先进的技术,在课堂中锻炼学习能力。”
让梁帅开心的是,项目已真正运用到了实际。在本次公益特训营中,学生们就是通过CoCube学习编程技术,“让我惊讶的是,大部分学生对于CoCube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他们只用了半小时就探索出很多功能。”此外,CoCube不只是复杂的代码,它还大大提高了应用性,学生们可以将思考和感受投射到机器人编程上,爱上编程。
这一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梁帅表示,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遇到很多困难,体现在硬件、软件和教学场景运用方面。项目初期,团队花了近两年才完成全部的硬件,但随后发现,与之匹配的软件平台非常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应用性不强,丧失了作为“教具”的意义。因此,团队又多次修改,在硬件模块增加了定位功能和磁吸模块,在软件方面与当下较易使用的MircoBlocks相结合,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简单运用机器人。
“这次中美创客大赛是两国之间互相交流技术的桥梁,这也是我参加这次创客大赛的原因。”梁帅很希望CoCube可以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到技术前沿。
“智”慧医疗,用AI关注ADHD人群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由教育部主办,上海赛区自2023年起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举办。今年在街道“上海硅巷”启动的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
除了常规赛道,今年新开设的中小学体验赛道也有不少亮点。“我们的项目是用AI来诊断和治疗ADHD人群,也就是多动症群体。”这支由马承江、陆贞雅和陈依然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16岁,带来的项目《AI个性化ADHD诊断与治疗系统》在大赛中获得中小学体验赛道的特等奖。“我们通过AI来判断患者的眼翘频率和专注时长,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马承江介绍,由于一些同学患有ADHD,他们需要每天早上吃药,而药有副作用,会抑制午饭的食欲,所以他们想能否运用AI来代替药物使用。团队也从新闻中了解到,中国儿童多动症发病率为6%,该病会影响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和社交,但就诊率很低。因此,这群少年组成了团队,想解决此类问题。“项目目前还未投入现实检验,所以希望未来能沟通找到ADHD患者,来测试我们的系统,进而提升疾病检测精度。我们也想继续完善系统,做成一款APP。”项目成员陈依然说,参赛只是一次阶段性的结束,下一步仍会深度探究,提升项目的质量和精度。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不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参加这次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AI相关的知识。学习科创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解决问题,很高兴通过这次探索我也可以服务社会、帮助别人。”陆贞雅说。
据悉,华阳路街道也将聚焦科技创新主题,结合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创投路演、各类赛事等,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多方共建、多元投入,高质量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沈诗怡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