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钢琴家孔祥东:王子归来,恰似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孔祥东复出了?过去的10年,他怎么消失了?这是近来见到孔祥东的人,私下里都想问的两句话。所以,当东方艺术中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传出消息,他将和99岁高龄的指挥泰斗曹鹏时隔几十年再度合作钢琴协奏曲《黄河》时,门票迅速售罄,加座也卖得精光。这位在郎朗之前最具国际知名度、被誉为“钢琴王子”的钢琴家,仍被很多人关注着近况。近日,他做客青年报·青春上海《上海文化Talk》栏目,聊及被抑郁症“吞噬”的这么多年,“渡劫”结束的他将当下视为“生命的第二次出发”,“现在到了55岁我更加随意了,不能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但……基本上也是属于这个状态,如今,我欢迎一切的惊喜惊艳惊恐,我无惧未来的未知。”
== 被抑郁症吞噬的8至10年 ==
1968年,孔祥东出生在上海苏州河附近的一个弄堂里。在大家还想着努力吃饱饭的时期,没有人会想到,6年后,弄堂里会响起钢琴声——孔祥东的母亲,四处举债并在其后的多年让全家节衣缩食,花当时的天文数字为儿子买下一架二手钢琴。
“现在想来,那简直是天堂里的美妙声音。”尽管小时候为练琴没少挨揍,但如今的孔祥东回忆起来,仍觉幸福,为此,他把这架如今很难称作钢琴的“古董”,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室内,“我很珍惜这一段人生,所谓人生疾苦不是‘苦’,它是给到你励志的可能。如果你能感觉到苦,你还是幸福的,因为你还活着。”
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随后走出了一条大起大落的人生曲线。孔祥东是年少得志的范本,自从1985年拿下全国钢琴比赛第一名后,他就一路开挂,先后在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西班牙桑坦德尔、美国吉纳·巴考尔、澳大利亚悉尼等国际钢琴大赛中取得佳绩,1993年从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国际上,他每年有几十场巡演,在国内,二十多岁的年纪他就已经在全国开了很多所“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并成为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幼年孔祥东和他的第一台钢琴。受访者/图
出道即巅峰,并且一直在巅峰的孔祥东,名头极响,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抑郁症盯上。当下,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孔祥东的思绪,偶尔会飘到16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那时候,华语音乐界几乎全部出动参与创作奥运歌曲,孔祥东也不例外,他联手曾为多届奥运会、足球世界杯打造主题曲的世界级音乐家乔吉奥·莫罗德尔,创作了《Forever Friends(永远的朋友)》,中文版是孙楠和张惠妹演唱,英文版是孙楠和李玟演唱。
有人说,这首歌后来没像预期中火爆,让心高气傲的孔祥东有了巨大的挫败感,导致了后来的抑郁。但孔祥东至今在工作室忙碌时,仍然还会穿着印有Forever Friends的T恤。“其实当年这首歌曲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喜爱,已经远超我预期,”他承认这首歌曲是自己抑郁的导火索之一,但原因却跟外界传言不太一致,“主要是当时我作为音乐家,都是‘闭门造车’、关门练琴,对社会的接触还是太少,所以在这首奥运歌曲运行和推动的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自己没想到过的困难,这些困难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刚上附中就能柴赛获奖,刚到美国留学4个月,就能拿下全美最大钢琴赛的第一名,回来办学也一下子有了六七百个员工要养,孔祥东一直被命运推动着前行,“不允许我有任何片刻的松和缓,所以到了2008年9月份时,我忽然之间就感觉有种从未有过的疲惫感,有了遁世的冲动,那个时候频道转换之快,我自己都没料到。”
孔祥东渐渐被无边的黑暗吞噬,这段时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志性事件,他就如溺水之人,慢慢滑入其中,察觉到不对,已难以摆脱,“大概有8到10年吧。”
== 音乐是拉出来的一道光 ==
孔祥东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受访者/图
孔祥东曾回忆过那段人生黯淡的日子。他闭门不出,不愿意见任何人,所有的外出散心邀约统统拒绝。他甚至一度在狂风暴雨的台风天,站在阳台的边缘长达10分钟……
孔祥东的一些粉丝,很反感他在访谈中被问及抑郁症的事,但他本人丝毫不介意,甚至愿意主动讲述。“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到别人一些鼓励,如果一万个人当中哪怕只有一个能因为看了我的消息而获得一些启发,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更何况远远不止呢?”他说,自己走出来的真正动力,是他此前从未意识到的音乐的力量。
在陷入泥淖中后,孔祥东一度换了二十几次电话号码,就为了怕朋友们找到自己。“他们也许是怕我饿死吧,有些人就直接来踹门了。”逃无可逃的孔祥东,只能“被迫营业”表达感激,“我是个演奏家,就给他们演奏我经常弹的肖邦、贝多芬、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他们似乎挺开心的,但他们鼓掌,我总觉得只是在‘应酬’我。”
高度敏感的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这样的“场面话”。他提出要为来访的朋友作曲,朋友们表现出适度的惊讶,问“你还会作曲啊”,演而优则导的他创作了作品,朋友们听完又是鼓掌,孔祥东却又不满意了。“他们很开心,我就觉得他们是为我开心的另一种‘应酬’,所以我不要他们的掌声,我要他们流泪。”
他开始让朋友们给自己四个音,然后自己创作,“把他们一生的故事弹出来”。至今他还记得首次为三个朋友作曲的场景,两个他熟悉一个他不熟悉的朋友,“三个人都哭了,不是嚎啕大哭,其中一个人是有点小抽泣”。这让孔祥东无比震惊,“我弹贝多芬他们不哭,弹李斯特他们喊‘BRAVO’,弹肖邦他们说‘写意’,我的作曲怎么就让他们真金白银地流眼泪了?后来我知道,因为经典作品他们已经有心理预期了,而我新创作的作品让他们有好奇心,可以专注地投入聆听,随后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他们给我四个音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跟我的创作起到了一个接驳的作用。”
如今,孔祥东已经为超过3000人创作过专属作品,在他埋头创作的同时,音乐也像一束光,将他从黑暗中一步一步地引领了出来。
== 55岁的人生就像音乐会的下半场 ==
孔祥东有一处挺大的房子,买得很早,购房款的第一笔,来自他为刘德华创作的歌曲《爱你一万年》的版税。这首歌当年在华人圈大红大紫,将版权放在香港的孔祥东,每年都能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收到不菲的版税。从最初出名开始,孔祥东走的就不是传统钢琴家古典乐的路,他早早跨界:他和四大天王等流行巨星都有合作,他的唱片封面照片相当“偶像派”,让他一直被粉丝叫“钢琴王子”……
“现在不是王子,是‘王爷’了,”他摸着铮亮的光头调侃自己。年轻的时候,他就不想被经纪公司操控自己的发展方向,经历过人生的阴霾,他更是活得通透,每天只要醒着,95%的时间都是在跟音乐发生关联,无论是练琴、创作、演出,还是做教材、做采访。“我不是一个特别刻意的人,希望自己所谓的音乐事业一定要到什么地步、一定要去哪里演出,现在我终于活到了一个不用再去担心生计的年龄,只要我喜欢的音乐会,我愿意去的,大家请我,我就去弹,费用不多也没关系。”
他55岁的人生,经历了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就像是三首钢琴曲:第一阶段犹如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这是我当年在各个大赛横扫千军的曲目,跟我当年的状态很接近”;第二阶段人生阴霾期,他想用自己创作的那些四音曲,来表达“不断search自我”的过程;2023年10月13日,孔祥东用和上海爱乐乐团的一场重磅音乐会,正式宣告复出,他挑战的第一首曲子——拉赫玛尼洛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他当下的心境。
如今的孔祥东感觉幸福
觉得自己如今“很幸福很富足”的他,说“其实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他不想给自己人生音乐会的下半场设定具象的目标,“我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表,我只有一个小心愿,希望无论是我演奏的音乐,还是我创作的音乐,我都希望能在更多场域当中,与人心接驳。人的脚步行进到这个年龄,对我孔祥东来讲,音乐已经不只是音乐,它就是我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