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访”首场活动,到静安了解如何“促进幼有所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今天,市政府新闻办“每月一访”首场活动,主题为“促进幼有所育”。开放日,记者一行采访了儿童阅读空间、宝宝屋、爱心暑托班等点位,了解静安宝宝如何在城区快乐成长的故事。
阅读+科普,静安打造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
8月1日,2024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政府开放日”活动,重点聚焦“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这一话题,静安区文旅部门联合区域内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以“‘阅’读越未来”为主题,推出多项精彩活动,陪伴孩子们共度炎炎夏日。
在大宁路街道的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宁领科驿,著名科普作家丁丁虫老师为孩子们科普古生物知识,主题讲座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平米博物馆:搭建我的恐龙展》为切入点,通过讲解,引导儿童完成该科普书中的部分手工材料搭建,构建古生物展览的基本概念。
“我们的项目通过区文旅局资源对接,走出上海自然博物馆,走进静安大宁社区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看到小朋友们那么投入,我们感到很欣喜。”“一平米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宋老师介绍,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品牌活动——一平米博物馆,将走入更多的静安区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相关活动消息已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静安文旅微信公众号上推出。
同样,参与开放日活动的奥通(大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为宁领科驿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6-12岁的小读者们,带来了小“宁”读书系列之《海底两万里》经典儿童绘本阅读活动。奥通(大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静安区图书馆的合作方,其成熟的绘本资源优势,成为静安区图书馆为区内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提供线下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资之一,今年将服务25场次。
作为大宁社区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宁领科驿,专注于科普特色,体现了对科普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科普资源整合,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科普学习材料,定期举办互动体验活动,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科普课程,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阅读和科学实验。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静安区已经完成更新提升7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下半年,还将推进4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至2025年末,实现14个街镇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全覆盖。
在设施更新提升的基础上,静安区文旅局牵头,静安区图书馆依托总分馆制,积极引进优质儿童图书和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如读书会、绘本剧、讲座、展览等,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阅读需求。除了开展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配送外,还为14个街镇分馆提供了三份资源清单;此外,静安区文旅局还搭建平台,邀请上海木偶剧团、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等10余家资源单位与14个街镇对接,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共享。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静安区发布了《“童心筑梦 阅读阅美”2024静安区儿童阅读空间手册》,为广大小市民提供贴心服务。
静安区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上半年开展各类活动216场,服务1万余人次。
静安共建成23家宝宝屋,缓解“托育难”
作为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首批五个试点区之一,静安区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行动,托育服务工作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2022年初,江宁路街道率先建成全市首批2家宝宝屋。至2024年6月底,静安区共建23家宝宝屋,已完成区域14个街镇的全覆盖,可提供1203个托位,2023年,累计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服务共23827人次,2024年上半年,累计服务人次达12078人次。
静安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李融介绍,当前在公、民办幼儿园内开设托班,仍是3岁以下婴幼儿获取托育服务主要渠道。但由于中心城区普遍面临的教育资源结构性紧缺,在叠加入园高峰的情况下,现有的教育资源可提供的托班学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生育年龄本就推迟,工作之余,鲜有精力也缺少途径去获取专业育儿指导,隔代家庭养育、“老人经验式”的带养仍是主要形式。但同时,城市化、信息化带来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临时性照护、早教指导、半日托等需求各不相同,单一的传统全日托模式无法满足民众个性化的需求。
为此,静安区立足中心城区空间有限的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布局优化,聚焦“长辈带娃”“带娃上班”等临时托育的高频场景,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运用“嵌入式”手段因地制宜设置点位,将宝宝屋嵌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公办示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掘园区、街区场地资源,打造了全市首家园区嵌入式宝宝屋和首家商圈嵌入式宝宝屋,实现宝宝屋“进社区”“进园区”“进商街”,链接托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李融介绍说,目前“宝宝屋”进行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工作法”。基于3岁以下孩子身体特征和发展特点,所有设施按照儿童身高设计,开辟运动、游戏、生活区域,增加安全保障设备,配备托育服务专业设施,打造“看听闻摸”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感官体验空间。突出专业性。引入专业化托育师资团队,研发从业人员培训课程,鼓励有从业经验的人员投身“宝宝屋”志愿服务,探索邀请有幼教经验的退休教师就近持证上岗,并制定从业人员岗前职后培训考核等规范性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据了解,静安托育服务新样态助力排解家庭育儿困扰。比如将“宝宝屋”开设在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内,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灵活、便捷的临时性、计时制托育服务,也能让隔代带养的老人得以片刻自主时刻,让孩子的托育不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难题,成为“宝宝屋”开设的初衷。通过在现有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中,进行适幼化的改造,就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普惠、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社区内一位奶奶感叹:孙女出生至今,自己已经16个月没有和舞伴一起跳舞了,如今又可再度回到自己最喜欢的舞场。
资源功能迭代升级让复制推广成为可能。首批推出的社区托育“宝宝屋”,还灵活嵌入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公办幼儿园内。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四楼,双休日用作少年课外活动站,如今周一至周五则开辟成了“宝宝屋”;南阳实验幼儿园,地处居民区周边,专辟场地开设“宝宝屋”,家中大宝上幼儿园,二宝进了“宝宝屋”。只需对现有设施进行低成本改造,就能充分实现现有资源的功能迭代升级,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效益。例如将原有的成人洗手台中的部分水槽,按幼儿身高降低台面高度,就成了老幼皆可使用的亲子式洗手台。
静安将“红色非遗”融入到暑托班中
2024年静安区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共开办两期,三周为一期(工作日全天)。第一期自7月8日至7月26日,第二期自7月29日至8月16日。
静安团区委副书记杨光介绍说,自4月起,团区委就着手筹办暑托班相关事宜,在各街镇的支持下,今年全区共开设41个暑托班教学班,82个班次,14个街镇全覆盖,惠及小学生近2000人次,并为400多名大学生、200多名高中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志愿者岗位。
杨光表示,自爱心暑托班开办以来,惠及家庭逐年增多,形成了市级统筹、区级操作、街镇办班+学校协同+社会支持的合作模式。全区暑托班办班类型根据场地主要是三类:一是区内学校。曹家渡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2家的暑托班办班点设在区内学校(业余大学、好时光大拇指幼儿园)。二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青少年活动中心。静安寺街道、江宁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等9家办班点设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及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是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宝山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彭浦镇3家暑托班是与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班,场地设在承办单位所在地。
“区级层面我们投放了主持培训、电脑编程、安全自护、创新思维启蒙等共计1077场活动到各点位上。”杨光表示,除此之外,团区委还向许多委办局征集了72场活动,为小学生的暑期生活增添不一样的乐趣与精彩。
静安团区委在两企三新青年创“星”营中挖掘学员走进暑托班,为小学生带去优质活动。开班第一天便请“两企三新”青年徐亮为特色办班点带来动漫互动思政体验“马克思漫漫说”,将思政、美育、非遗的元素进行创新式理论宣讲。还有新兴企业带来萌芽熊大自然小道理的自然科普实践活动,提高了小朋友们的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和创造力。后续,还将结合两企三新人才联络工作,引导社会组织、非遗传承人、正能量up主走进暑托班。
今年的暑托班结合巴黎奥运会热点,开展了例如体适能、武术、啦啦操等丰富的体育活动。同时,于7月20日全国特奥日前后,在全区爱心暑托班开展生动深入的特奥知识小课堂。
不仅如此,团区委还将“红色非遗”融入到暑托班中。开设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手捏陶、丝网印刷等多门非遗手工活动,还有以“一大、二大、四大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内容的沪语小达人活动。培养小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与兴趣,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乐趣和魅力,用沪语讲述红色故事。
此外,团区委还面向区域内有助学需求的困境青少年,通过社工排摸需求,以网络教学和兴趣课堂的方式,以“一人一策”的方案,针对每位青少年的特点与需求,因材施教。如,为初高中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作业辅导服务,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志愿者团队与“理说”科普宣讲团联手研发系列课件,开发全新的“兴趣培养”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同时,志愿者们也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孩子们接受及适应程度对课件进行针对性完善,使得活动更加贴近助学对象。7月以来,大学生志愿者为115名困境青少年,开展了共计160人次,268课时的一对一辅导,社工阶段性跟进辅导情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