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位观众就有1位来自外地或外国,《海上生民乐》成上海之夏“顶流”
2024-08-0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复旦大学的美国大学生们暑期交流学习中文,特别选择了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作为他们的交流学习项目,看完后他们还记下了笔记“太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50名留学生,也来到了该剧的驻演现场,感受中国民乐的时尚多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8月3日晚落幕的该剧第五轮驻场演出,再度成为上海文旅融合的样本,平均每4位观众中就有1位来自外地或外国观众,相较此前轮次有大幅增加。

作为全球首个民族音乐驻场演出,《海上生民乐》已经陪伴观众走过上海城市的第四个盛夏。此次的第五轮驻场,已经将演出场次提升到了第125场,再创国乐新历史。“曲高不再和寡,国风才是顶流”,这是很多观众的观后感。背后,则是上海民族乐团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

今年乐团琵琶演奏家李胜男和刘嘉搭档呈现双琵琶版本的《酒歌》,几番引人落泪。这样的梦幻组合经历从第101场到第125场的连续磨砺,变得愈发成熟。刘嘉说:“每场演出我们都有所不同,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和搭档配合。我弱你强、你强我弱,如此交替紧跟,配合调整。演出后罗小慈团长也会针对我们每日的表现提出建议,把音乐唱给我们听,为我们分析音乐结构、传授自己的演奏经验,并在我们取得进步时给予鼓励,为我们开心。”

“玩速度、玩即兴、玩情绪、玩互动”,乐团青年骨干们展现过硬的专业素质,呈现成熟而独特的舞台魅力。中西合璧的《蜂飞》尽显民乐炫技的风趣与飒爽,颇具难度,乐团阮演奏家唐一雯是原版《海上生民乐》中该曲的首演者,她以扎实的艺术功底、丰富的舞台经验,感染并收获无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对音乐更多是‘玩’的成分,我们会把速度提到极致,希望观众看到民乐也可以很炫酷很摇滚,动态感更强。模拟蜜蜂扰人时,底下的观众也会有趣地击掌回应,solo时大家也会快速地拍手跟上节奏的变化,玩得很开心!”

今年刚入团不久的95后笛箫演奏家王泽和高雅也在这一轮中展露头角。“不要把这场演出当成你的第1场,要当成第125场,要有你自己独有的呈现和表达。”《海上生民乐》艺术总监、上海民族乐团罗小慈团长对王泽说的这句话,令他印象深刻。《水行》中,尺八演奏家身着10米长袍从舞台一头缓缓行至另一头,象征着流淌的时间变化,也是一条生命之路。然而一边吹奏一边负重前行,对新手而言并不简单,在幕后侧台王泽总有金锴老师亲自为他整理衣摆,默默支持着他:“相信只有将自己与音乐、舞台融为一体时,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到观众。”

《山水》重现竹林七贤的唯美诗意,其中笛箫演奏家身着一身红衣位于画卷中央,令人印象深刻。赵韵梦与高雅分享以往的演出经验,针对每个不同曲目的注意点进行讲解。《海上生民乐》的精彩呈现离不开每位演奏家的用心演绎,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前辈艺术家的悉心守护,才支持着乐团每位年轻演奏家坚定地走出每一步,千年国乐的传承之路亦是如此。

“耳朵和眼睛的最高礼遇”,《海上生民乐》的演出现场一直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的多元融合,这样的美学导向也要求并推动着乐团各个工种向更高的艺术标准挑战。在执行导演组,姚申申、洪艺桐、龚玉娇三人需对整个舞台的总体呈现具有把控力,不止是音乐的特性演绎、演员的表现力,还有音响、灯光、多媒体等各个幕后技术的调度,他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精确到秒,也只有这样紧密的合作才能让这台国乐、光影、建筑交融的演出现场,细腻到丝丝入扣。也因此,此轮驻演,甚至有不少观众已是“五刷”。

5轮驻演,125场演出,《海上生民乐》一如上海城市的精神,以美好国乐欢迎全球旅客们来到上海、体验上海、享受上海独特的艺术风情。今年《海上生民乐》推出了多种票务优惠政策,上海音乐厅联合携程集团推出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Trip.com,欢迎更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演。不少老外也在上海旅游期间,特地购买了演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两位因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国外游客在观演之后大呼“感动”,也证明了该演出正在成为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一现象级的艺术品牌。

乐团介绍,8月5-6日,《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还将首次赴港演出,作为重要参演剧目亮相本次“中华文化节——焦点城市上海”暨“上海文化周”,由著名指挥家、乐团首席客席指挥兼荣誉艺术指导汤沐海先生执棒,连续两晚奏响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及荃湾大会堂演奏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