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创新土壤让基础科研盛开应用之花
2024-08-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科学家到底能不能创业?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在研究生,甚至博士后时期,都曾对此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而在回到上海,来到张江后的这10年,他不仅成为了一名青年创业先锋,还以科创促进了科研。

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张江现有企业2.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930家,专精特新企业10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7家。它们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是张江竞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实验室与生产间的打通,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的互融,让这片创新改革的土壤,持续孕育出更多“颠覆性”和“突破性”的成果。

从大学教授成为创业者,开放包容促使创新策源

7月22日,位于浦东张江的正序生物(上海)宣布,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开展的针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的碱基编辑药物CS-101的临床研究成功治愈首位外籍患者,达到持续摆脱输血依赖超过两个月。这一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碱基编辑技术的疗法,为全球β-血红蛋白病患者的彻底治愈带来曙光。

基因突变会导致很多遗传病的发生,而碱基编辑可致力于精准地将“变坏”的基因“变好”,解决遗传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正序生物便是这样一家专注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生物医药科技企业。

陈佳正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每次介绍自己的时候,他都会在自己的创始人前加上“科学”二字。在他看来,自己的创业故事正是一个从基础科研到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虽然我一开始做的是DNA修复,但是我和国际上研究碱基编辑的科学家几乎是同时‘起跑’。”2014年回国加入上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佳,在学校的支持下,对于这个新兴领域开展研究,通过自主创新,与合作者们在碱基编辑领域积累了不少成果,并在第一时间以专利的形式进行了申请和保护。

渐渐地他发现一个问题,攒在手中的专利每年需要交高额的专利维护费“保管”,不但会耗费国家的科研经费,也无法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意义。“与其将专利攒在手中,还不如把这些专利进行转化,真正发挥它们的价值,解决患者的病痛。”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这个想法付诸现实,在陈佳看来,离不开上科大这所位于张江的年轻大学对于科技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也离不开张江的创新链条支撑。

陈佳(右)

2019年,陈佳和课题组的学生参与了上科大第二届创新创业大会。他们的“新型碱基编辑治疗遗传性疾病”项目获得了三等奖。在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专业支持下,新型碱基编辑技术申请到了全球同步的专利优先权,并引荐了几家战略投资机构。2020年,陈佳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张江创立了正序生物,很快便获得了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陈佳虽然是企业创始人,但主要专注实验室研究,保证持续的研发能力,公司管理则交给专业人士。“张江的一整个创新链条帮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陈佳还记得,2021年时,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更大的场地,希望是离他的实验室更近的地方。“当时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很困难,差一点我们就要出上海了。最后也是在张江集团的帮助下,给我们在张江细胞产业园提供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对公司发展起到了一个关键的助力。”

从实验室开启产业链,在前沿技术领域做示范引领

科学家在二楼化学实验室里研究更高难度的反应类型和实验操作,位于一楼的百余台机器人工作站集群,在接到指令后有序推进实验流程……这样先进的AI研发平台在张江已经可以找见。基础研究的力量,不断促使新的创新主体在前沿技术领域发挥创新策源和示范引领作用。

无细胞蛋白合成技术,通俗来说,就是突破传统的“细胞工厂”模式,将细胞内进行的生产过程搬到了细胞外,从单个细胞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变成了集团化生产的大厂。由于它的简单性、开放性、便携性和易放大性,给生物合成工程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让“合成万物”成为可能。

成立于2015年的康码生物就是一家具备底层核心技术的合成生物学企业,自带创新“基因”,突破产业化瓶颈,实现百吨级产能,是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产业化的先行者。

郭敏是这家位于张江的企业创始人,16岁上大学,从中国科大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去了美国圣地亚哥的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9岁留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导兼独立研究员(PI),成为该研究所第一个中国博导和PI。

放着好好的博导不干,从国外的实验室来到张江,郭敏正是抱着革新的想法。“我认为人工合成蛋白质技术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超出现有细胞合成技术的下一代生物制造技术。但我在美国的研究实验室只做理论研究,不做应用开发,而我希望能将这新一代的工业化应用率先在中国实现,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2015年10月,康码在上海注册成立,郭敏带领10余位归国博士、博士后、教授团队正式投入创业,致力于开发蛋白质合成技术产业化。

从一个理论模式出发,经过漫长的时间验证,还需要实现材料、技术、软件、算法、工艺等突破,成功几率很低。然而正是在蔡伦路781号张江药谷孵化器内,康码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经过9年的努力,康码已初步实现了从底层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化应用技术的全球领先,远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所有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司,成为近三十年来在无细胞蛋白质合成领域的全球公开专利贡献第一的企业。

从科研到科创,都是0到1的突破与颠覆

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再到临床试验成功,陈佳经历了科学家创业“从0到1”的历程,也同时促进了他在科研上的探究。今年恰好是他回国第10年,10年内张江又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增了很多大的科研设施,为研发提供很好的一个助力。“希望未来10年我们能够攻克更多的疾病,帮助更多的患者。”他表示。

去年4月30日,康码在上海完成了160吨级的全球最大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工厂的量产。“我们用这个技术也做了很多的应用。”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郭敏成为当时在场的20位科学家企业家代表之一,接受了总书记的现场会见。

在郭敏看来,尽管有区别,但科研和创业可以相互促进。康码所从事的生物医药底层制造技术的革新,特别依赖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基于科学的原理进行底层创新,通过大量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原料、工艺、设备、软件、硬件,设计以及产品的系统性和集合性的开发创造,实现对生物医药基础底层技术的革命式改变甚至是颠覆。

“这些突破,在科创企业中也不多见,而这刚好是我们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开展高科技创业的优势,也是必然的结果。因此,理论科学研究对于我们在产业上包括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底层颠覆性技术创新有着必不可少的价值和贡献。”

郭敏说,创业需要激情和动力去支撑,坚持下去,同时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技和产业政策支持以及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国家对科技人员的希望,用领先的底层制造技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颠覆式突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