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服务热线|从“奥特曼”到“小马宝莉”,卡牌盲盒缘何让未成年人上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一包包不起眼的小卡片,剪开包装,若是拆出稀有卡就激动大叫,若是没有价值就毫不留情扔掉……近年来,卡牌盲盒在未成年群体中风靡,从“奥特曼”到“小马宝莉”,一张张卡片让不少孩子“上头”,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地买,不但把零用钱都“投”进去,有的甚至偷家里的钱去买。眼下正值暑期,不少商场的卡游区不乏青少年的身影,而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也有未成年人“蹲守”。这些小小的卡片到底魅力何在?为何会让未成年人上瘾?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进行了调查。
【 线下 】
各种价位卡牌盲盒吸引未成年人
商场的卡游店里卡牌盲盒琳琅满目
店门口正中间就是一个大柜台,上面摆放着各种类型的卡牌盲盒,无论是路过的行人还是进店的客人,不时有人驻足拿起商品翻看……在一家大型商场的卡游店,卡牌盲盒被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品种琳琅满目,大多数都是“小马宝莉”。这些卡片有按一小包卖的,也有成盒卖的,而售价也不算便宜,最便宜的10元2包,一些知名IP的则是10元1小包,成盒的则要几十甚至上百元一盒。
卡牌盲盒柜台上的消费提示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柜台的显眼处还摆放着一张“卡游消费提示”,上面明确写着: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需取得监护人同意或有监护人陪同。此外,消费提示上还有一条:卡游与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记者观察期间,不时有未成年人在柜台前挑选卡牌盲盒,不过导购人员并没有上前确认小顾客的年纪。一个看上去明显是小学生的女孩挑选一番后想要买一盒,被爸爸拒绝,只好有些不情愿地拿了几小包去买单。
卡牌盲盒柜台前不时有青少年选购
在另一家商场的一个二次元商品店里,也有很多卡牌盲盒,其中“小马宝莉”有一个专门的小柜台。记者看到,这里的小马宝莉卡牌最便宜的是5元的友谊永恒卡彩虹包,其他基本为20元一包的友谊绘影梦幻版,内含卡牌1张、立牌一片。而包含4包友谊永恒卡和一张“柔柔”的套装则要50元。除了“小马宝莉”,这家店还有一些其他IP的卡牌盲盒,有的进口卡片一张就要12元。
现场,虽然这家店面积不大,但前来选购的年轻人并不少,而“小马宝莉”的柜台前不时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初二学生集卡两三年已投入10万元
小哲(左)花699买的卡牌盲盒拆出了一张孙颖莎签字卡
“运气好,真是运气好!”记者驱车来到一家较大卡牌专卖店时,即将读初二的小哲(化名)刚刚和妹妹拆完了一套699元的卡牌盲盒,而他们感慨的运气好,是指在48张卡牌中拆出了一张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签字卡。
“这张(签字)卡目前的价格在2600~3000元。”老板一边夸小哲运气好,一边跟他聊天,“开学后你可以去班里展示一下,甚至可以写一篇作文,大家都知道她是谁,但她的签字不是谁都有的。”
小哲在手机上查询签字卡的价格
小哲很快把其他卡片收了起来,但这张签字卡却一直爱不释手,听到老板的报价后,他立马在手机上查起了这张卡片的价格,而相关App上也显示,这张卡的标价是3000元,这让他非常开心。
记者在店里看到,小哲买的这款699元卡牌盲盒是中国体育凌云系列收藏卡,内含48张卡。老板表示,这款盲盒每盒保证能拆出一张签字卡,但是哪个体育明星则是随机的。小哲拆的一盒中,除了孙颖莎的签字卡,还有两张限量卡,“限量卡卖的话也就88元,其他的都是不值钱。”小哲说。
专卖店老板介绍说,最近因为奥运会,体育类的卡牌盲盒卖得很好,店里一款3500元的奥运卡牌盲盒已经全部卖完,“里面有10张卡,全是体育明星,每盒能保证出4张签字卡。”
小哲拆掉的包装
对于一“出手”就花699元买一盒卡牌盲盒,小哲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他表示,自己集卡已经有两三年,总“投入”已有差不多10万。“我爸也爱玩这个,10万是我和他一起玩的投入,我们主要是集球星卡,NBA的、足球的。”小哲坦言,这次拆出的孙颖莎签字卡,是他们迄今为止拆出的最贵的一张卡,“我们盲盒买的不算多,大多数都是从网上收的卡。”
“(集)球星卡是个比较贵的爱好,小朋友喜欢的奥特曼,花5000块拆出来可能一分不值,但是球星卡在二级市场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价值,运气好的话还能拆出更值钱的卡。”在专卖店老板看来,“奥特曼”和“小马宝莉”是小朋友玩的卡,不值钱,球星卡才有集的价值,“我们店里拆出的最贵的一张卡,卖了300万元,3000多元一盒里拆出来的,全世界唯一一张,国际市场上有人愿意出300万买。”
小哲对孙颖莎签字卡爱不释手
他认为,集卡和以前的集邮是一样的,都是个人兴趣爱好,至于一张卡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属于仁者见仁,“就像女生买包一样,100块的包和10万块的包,从实用性上来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买10万的包?就是个人喜欢。”
【 线上 】
拆卡直播间明确标识“未成年禁止下单”
下单时默认勾选“已成年,同意代拆”
拆卡直播间明确标识“未成年人禁止下单”
除了线下商店,各短视频平台都有很多拆卡直播间,在直播间里,不但可以轻松购买卡牌盲盒,而且一些玩法也很刺激。
记者连续几天蹲守多个拆卡直播间,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比较常见的一种玩法是“叠叠乐”,规则是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拆出中卡位SSR则再免费开一包、拆出中卡位UR则再免费开两包。第二轮免费赠送的卡包再以相同的规则继续叠加赠送新的卡包,叠加得越多,抽中最高卡位CR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拆卡直播间默认勾选“已成年”选项
“Su宝宝到你了,你的是一包。”在一个拆卡直播间,主播一边互动,一边拆卡,根据她家的规则,拆出SSR/UR再免费开一包,开出CR停。这位消费者的第一包拆出了SSR,主播立即说:“OK,再来一包。”最终,这位消费者拆了3包、得到了3张小马宝莉卡。
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直播页面的醒目位置,都会明确标示“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有的主播也会强调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但在直播过程中,基本不会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而且下单时,系统都已默认勾选“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即便是未成年人,也无需任何操作即可直接付款下单。
拆卡直播间很多商品都很贵
而直播间各种产品的价格也不便宜,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根据玩法的不同,有的产品售价高达2180元。
对于各种拆卡直播间,不少消费者直呼“上瘾”,有人表示每天都被“硬控”几小时。“直播间里的拆卡,给了这个过程足够的沉浸感和仪式感,主播们熟练的操作和互动,让每一次拆卡都充满了期待和激动。”大学生小萱说,自己很喜欢看直播间拆卡,也下过不少单,“家里的弟弟妹妹也有喜欢看的。”
【 疑问 】
卡牌盲盒为啥能让未成年人“入坑”?
玩法背后是升级过的成瘾机制
对于风靡未成年群体的卡牌盲盒,很多家长很头痛,既担忧又无法理解。
一位家长表示,孩子生日要礼物,点名要卡牌盲盒,“188一盒,一盒50张,约3.7元一张,他打开他的册子,随意收了几张他没有的,扔了30多张。”在这位家长看来,花钱给孩子买礼物没有问题,但是“卡片真不值”。
另一位家长也“控诉”说,儿子之前从来不会乱花钱,但有一次却偷了家里的钱去买了什么特别版的卡,“2张主卡,300块,还有一堆纪念品。”
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卡片魅力如此大?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卡牌盲盒各种玩法的背后其实是升级过的成瘾机制,就算是成年人也容易欲罢不能,更别说是未成年人。
他介绍说,上瘾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及时反馈、随机奖励和增大投入。90后小时候风靡一时的水浒卡,就是做好了前两点,“包装一撕,就能马上获得随机卡片。”而如今,让00后、10后孩子疯狂的奥特曼卡和小马宝莉卡,则不仅做好了这三点,还找到了更多元素在里头角色扮演。
首先,奥特曼、小马宝莉这两个IP找得更对,在孩子群体里能更好地被接受。其次,在以前水浒卡的普通卡和银卡两个基础上,奥特曼卡和小马宝莉卡升级为了SSR、PR、SP、R等更多稀有度等级,极其复杂,同时相同等级的卡片还有不同分类,所以想要集齐卡片就必须大量买盲盒来碰运气,再加上即使是几块钱一包的卡片里也有机会抽出稀有度极高的卡片,感觉就像是买彩票,把“随机奖励”这一项直接拉爆,即使是成年人也会一玩就上套。
而完成了前期规则框架的搭建后,其销售渠道从线下到线上、从大商场到小卖部全部铺满,孩子们很容易就接触到,而且与动辄上百元的玩具相比,几块钱一包的卡片未成年人的零用钱完会承受得起,于是很多孩子就此“入坑”。而当集卡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拥有了稀缺卡片后,孩子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崇拜”,会产生愉悦的心情,进而会更不惜代价去买。
在业内人士看来,卡片盲盒其实就是利用了孩子们的不成熟,以及心智上从众、上瘾、虚荣等心理,构建起来的庞大的类金融卡片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这一数据从侧面证明,如今的卡牌盲盒已成为游戏、玩具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 各方观点 】
市消保委 “盲盒”不应以小学生为营销对象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并实施,对盲盒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其中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是盲盒经济的突出问题,去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呼吁盲盒经营者严格按照《指引》规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
而早在2021年,上海市消保委就做出了相关提示。“奥特曼卡”的营销方式本质上属于“盲盒”玩法,商家利用小学生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爱攀比爱炫耀等特点,过度宣扬稀有卡片及其价值,令众多小学生沉溺集卡不能自拔。这样的“盲盒”玩法容易诱发小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促使他们反复购买和冲动消费,严重损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骗取小学生钱款。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盲盒”不应以小学生为营销对象。小学生大多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果购买“奥特曼卡片”数量和金额过大,明显超出其年龄、智力相匹配的范围,家长应当有权要求商家退货退款。
心理专家 家长要提高亲子沟通和陪伴的质量
在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看来,盲盒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因其未知性、新鲜性、刺激性及社交属性而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就这点来看,这和买彩票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
蔡素文认为,“盲盒”文化及其相关活动,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下是没有积极意义,副作用大。比如,随着各种盲盒消费的普及,“人生就像开盲盒,靠的不是努力而是运气”这样的观点,已经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负面影响。她表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无论时代的脚步走到哪里,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教育部门应该对校园“盲盒”文化适当管理,尤其是校园活动不应借力“商业手段”来哗众取宠,而是让中小学的校园活动朝着健康、积极、正向面发展,用真正的教育力量,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蔡素文坦言,“盲盒”以及卡牌盲盒的风靡,多数孩子也是无奈被裹挟进去,作为家长,要提高亲子沟通和陪伴的质量,无论是从时长、内容、形式上都要深入考虑。同时,家长还是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先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约定,如:零花钱的合理使用等。此外,对于孩子喜欢卡牌盲盒,也不要简单粗暴地禁止,可以借着现象去探访孩子的内心,比如,到底是自己喜欢还是因为周围的伙伴在玩,喜欢盲盒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去解锁。”
教育专家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前一阵,某单张卡牌在二手交易平台售价16万元的消息很受关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二手交易”销售卡牌,属于市场行为,实行市场定价,因此有卖家将自己持有的卡牌定价为16万元,但定价是一回事,有没有人买是另一回事。把“定价”说成“成交价”,属于博眼球的炒作。
在熊丙奇看来,“稀有”是卡牌销售吸引中小学生购买的一种营销手段,所谓“物以稀为贵”,但就是所谓“最稀有”的卡牌,在市场上流通的也有成千上万张,根本不可能炒到一张卡牌十几万元。但面对各种“营销攻势”,中小学生显然没有识别能力,他们会误以为购买“稀有”卡牌,真具有收藏价值,能赚大钱,不但会迷上购卡牌,还会在同学间进行二手交易。
熊丙奇强调,规范卡牌经营,引导未成年学生理性购买卡牌,需要监管部门、商家和未成年人监护人各司其职。有关部门要明确禁止夸大卡牌价值、误导消费者购买的营销行为。而中小学生迷上卡牌,和他们存在的攀比消费心态有关。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意识,防止孩子进行攀比消费,同时要教育、引导孩子识别不良信息和商家的营销话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