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排列组合,通勤被他玩出花
2024-08-18 生活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上海这座城市,上班族有着多元的通勤或者出行方式,开车、打车、地铁、共享单车、小摩托、徒步、公路车、轮渡……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抵达目的地。

上海滩有一个叫“南桥吴彦祖”的通勤博主姜老师,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剪辑了52期“绝命通勤”系列,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记录自己通勤路上的点点滴滴。

起始  奉贤南桥↔黄浦老西门

单程  45公里

方式  公交、地铁、共享单车


  期期不同,变着花样不走寻常路  

“现在是5点52分,上班去啰。今天要早点到,就坐6点钟的5号线。丝滑出小区,今天的天气不错哦。地铁还有3分钟来,笃笃定定都不用跑了。坐上我最喜欢的右边座位,开始补觉。”随着一段BGM和快闪而过的沿途风景。6点45分,地铁缓缓停在了莘庄站。“车已经来了,但是没位置啊,去看看。7点13分,到黄陂南路地铁站了。这么好的天,肯定是要骑小蓝车的。闪现上车,穿过太仓路,左拐进湖滨路,又路过一大会址了。前面那栋楼我看它一点点建起来的。左拐进济南路。绿灯了,冲啊……7点28分,耗时90分钟,花费6块3毛。”

这是姜老师制作的第37期通勤视频的内容。点开他制作的一期期视频,堪称花样通勤的典范。虽说都是通勤,却期期不同。

有一次,他记录了自己下雨天上班的过程,“撑着伞徒步到地铁5号线转1号线再转8号线,再徒步到单位,耗时100分钟,花费7元。”

还有一次,他听取粉丝建议,通过“坐轮渡+骑小摩托”的方式回家。一路上骑得那个颠簸,“下班了到陆家浜路渡口……骑电动车的方式容易吃灰,这是一个有变形金刚作伴的奇妙之旅……我是绝命通勤,不是送命通勤啊……全程花了85分钟,油费10元不到,轮渡费4元。”

52期通勤视频里,有乘地铁的、有公交换地铁的、有地铁换公交的、有仅乘公交的,还有骑自行车、骑摩托车、打顺风车的。姜老师透露说,自己约莫做了十来种通勤方式的组合,虽然也有重复,但重复的不多。

姜老师堪称是上海首批通勤博主之一。开视频号的念头源于一个小小的插曲:去年11月份,市面上新出品一款拇指相机,想买但老婆大人不给报销。为了把买相机的钱赚回来,他想到了在抖音上发布自己上下班通勤情况的视频,没想到播放量不错。他还臭美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桥吴彦祖”。

对于每天的上班路线,姜老师已经熟到不能再熟:5号线,从奉贤新城坐到莘庄,从头坐到底,再转1号线从莘庄坐到黄陂南路,再骑辆共享单车,沿着一大会址、湖滨路到中华路,大概路程2公里,耗时10分钟。如果下雨天,他则坐到8号线陆家浜路下,走路到工作的学校不到10分钟。

“由于我每天坐的是同一班地铁,坐的几乎是同一个位置。我可以精准地将换乘时间误差控制在10秒。如果出门时间一致,到学校的时间基本在7点41分。”他表示,为了让视频看起来不重复,当了博主后就会尝试更多不一样的通勤方式。

“我最初只将视频转发给周边的同事朋友,希望通过记录自己通勤时的辛苦,让他们对我的容忍度高一点。但渐渐地,大家开始关注我记录的城市景观,以及吐露的上下班路上的心情,这些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谈及通勤视频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姜老师认为,因为现在不少人在通勤路上花的时间都比较长,感同身受,评论区不少人留言鼓励他。“这让我感到了温暖,还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周2更是他给自己定下的更新频率。在他之后,又有不少通勤博主冒了出来,又陆续断更了。虽然本职工作忙碌,但他是少数能坚持下去的通勤博主之一。

  为爱发电,辅导其他通勤博主  

从最初的零星点赞,到后来几十条评论,再到最多单条播放157万次。相较抖音中视频计划几百上千元的奖励,粉丝爱看才是他持续更新下去的最大动力。用姜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为爱发电”。

别看一个视频只有几分钟,但剪辑起来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每一帧画面、BGM都要考虑观感,视频节奏要让大家看起来舒服。”姜老师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在剪辑时很生疏,后来熟能生巧。不仅BGM配得很贴切,风景拍得也非常美。

作为“通勤一哥”,随着粉丝量渐涨,会有一些通勤博主私信他请教做视频的秘诀。他不吝分享很多技巧,甚至还一一指导。问的人多了,他索性就定期开直播分享自己剪视频的全过程,耐心讲述如何运镜、收音等。

“以前我喜欢剪完视频后用文字朗读配音,但这耗费的时间很长,后来改为现场收音,不行的话后期再配音。”当通勤博主的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最省力的办法。

通勤博主很多,姜老师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剪视频的功底,而是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视频传达的情绪价值是很难复制的,我希望更多像我一样奔走在通勤路上的打工人能分享自己的生活,让大家看到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生。”

姜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奉贤南桥人。在视频中,他也会宣传自己的家乡,“大家一直对郊区有偏见。很多人觉得住在奉贤,通勤不方便。以前,很多奉贤人不会去市区工作。我之所以分享那么多线路,就是想让公众知道,现在郊区和市区之间的连接很密切。况且,这几年奉贤新城发展得不错,我会持续宣传自己的家乡。”

通勤路上,他最喜欢的时候是坐地铁。这也是他专属的放空时间,“坐地铁时间很长,我要么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脑袋一片放空,要么困了倒头就睡。这段时间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家庭,只属于我自己。”

透过姜老师的视频,一些眼尖的粉丝发现原来姜老师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最近恰逢暑期,他还拍摄了“绝命体验”系列,当起了兼职外卖小哥,分享奉贤居民的夏季高温绝命体验之外卖小哥篇,“除了外卖小哥,接下来我还会体验当搬家工。”

起始  杨浦复兴岛徐汇复兴中路

单程  20公里

方式  公路车


  骑着心爱的公路车,飞驰在街头小巷  

对大部分人来说,自行车是通勤工具,但对于00后大三学生赵义通来说,骑车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赵义通与自行车的不解之缘始于小学,那时他就开始骑山地车上下学。整个初中、高中,他都靠骑行通勤。高二那年,他和学校的骑行爱好者创办了自行车社团,担任副社长一职。

来到上海求学后,赵义通的“坐骑”变成了公路车。和自行车相比,公路车的形状更纤细,空气阻力更小,骑起来更轻便。骑行的时候需要关注心率、速度、功率、踏频等,因此,他的车上和身上都会佩戴传感器。学校位于陕西南路,没事的时候,他喜欢骑着心爱的公路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遛弯。

去年,恰逢学校宿舍装修,学院学生集体搬到复兴岛附近住宿。这一次,赵义通终于有了骑车通勤的理由了。

“来到上海求学后,因为学校在市中心的缘故,我一般选择外滩、徐汇滨江等热门骑行路线。再加上闹市区的电动车、红绿灯很多,骑行体验没那么好。宿舍“搬家”后,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骑车了。”赵义通告诉记者,从徐汇教学楼到杨浦宿舍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有一段时间,一名同学也尝试和他结伴骑车,但仅仅两三周就放弃了。“骑行单程就要20公里,苏州河边很多桥,要上坡要下坡,红绿灯很多,骑行全程不是很连贯。再加上冬天非常冷,如果上早课的话,相比坐地铁,我必须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赵义通说。

上大学后,赵义通找了一份兼职,担任青少年机器人社团“8814 Blackhole”的辅导老师。第一次上课,当知道他骑了整整两个小时,来到位于松江的工作室时,社团团员惊呆了。之后,团员中的一名高一学生也尝试骑行回家,距离甚至比他还要长,要从松江骑到浦东联洋。“中学生的体力很好,骑得比我还快,我都有点赶不上了。”

  运动or通勤?体验大不同  

在赵义通看来,骑行运动和骑行通勤是有区别的,“如果是运动,你会选择一些较为连贯的骑行路线,匀速运动不会那么累。如果是普通的马路,通常红绿灯要等很久,起步很消耗体力,骑起来就很累。再加上如果我是去工作室的话,需要带上工作电脑,这台电脑很重,加上机器需要负重7斤多。”一般遇到下雨天等恶劣天气,他会选择不骑,因为公路车的车胎很窄,容易打滑。

空闲的时候,赵义通喜欢骑车逛上海。前不久,他刚刚骑遍了浦东滨江。他还颇有兴致地来了一次环淀山湖骑行,美丽的湖景让他印象深刻。

赵义通告诉记者,尽管大学里有骑行社团,经常会举办短途、长途骑行活动,但他个人不太习惯跟团,“我觉得自己一个人骑行会更自由一点,沿途遇到好看的风景还能拍照片。”

他认为,团队骑行往往有固定的目的地,在开放道路上骑,团队骑行速度很快,并不安全,诸如苗江路等容易出事故的地方时常发生有人摔车的事故。

当被问及未来工作后是否还会骑行通勤的问题时,赵义通表示,如果路线合适的话肯定会采用这种通勤方式。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