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次现场签售,一位资深作家的回忆: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热切的面孔
2024-08-18 生活

王唯铭在签售会上。

青年报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直到现在,中国的很多作家都将能在上海书展上举行一次新书签售作为一生的荣耀。而在过去20年间,王唯铭一人在这个平台上就进行了多达6次签售。

“上海书展是一个恢弘的舞台,它宽容大度地包容着作家作品——这是解读上海书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作家、青年报资深媒体人王唯铭对记者说。这位上海书展签售台上的常客,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书展20年发展的见证者。

2008年夏天,那是王唯铭第一次在书展签售——《少数人的上海》,书写了上海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2013年与2014年,他携带《与邬达克同时代》于上海书展共亮相两次,一次平装本、一次精装本,均引发轰动。

2015年与2017年,上海书展上,王唯铭又分别签售了《苏州河,黎明来敲门》和《十个人的上海前夜》。这两部重量级作品都是他对上海历史的重要叙述。而就在今年8月16日第20届上海书展的第三天,他又签售了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部英文版作品《上海建筑传奇》,虽然语种略有变化,但依然盛况空前。

王唯铭能在上海书展多次签售,说明两点。其一,他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作为一位“城市狩猎者”,他对这座城市发掘和叙述从来都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他签售的这些作品无一不与上海有关,而在上海书展签售上海题材作品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其二,他是一个得到上海书展读者高度认同的作家。每一次签售,王唯铭都收获颇丰,他甚至于拥有自己众多铁杆拥趸,这些读者对王唯铭的思想和叙述方式都有着浓郁的好感。

王唯铭说,他现在闭起眼睛来想上海书展,满脑子都是那些热切的面孔,这些面孔让他感知了写作的意义,也是他继续写作下去的动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4年签售《与邬达克同时代》精装本的那一场。那次签售设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那是上海书展绝对的C位,“对与会的中国大陆各家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对上海作家的我来说,它亦是充满了荣誉感的一个空间。”王唯铭回忆道。

那天当王唯铭抵达中央大厅的时候,他发现作为签售嘉宾的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施密特先生和他的助理更早来到,“签售即将开始,他俩又神情严肃、面含微笑地端坐桌子前。他俩负责认真的神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我也对自己与施培琦(他完成了《与邬达克同时代》一书的全部建筑摄影)所做的工作——向上海市民充分介绍、展示一个被历史烟云遮蔽了的人物匈牙利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而深感欣慰。”

这些温馨的画面深刻地留在了王唯铭的记忆里,也成为他写作生涯的一些重要瞬间。而这一切都与上海书展有关。“一个对自己始终有着高标准要求的上海作家,他理当必须能够如同维苏威火山爆发般地,有着强大、持久的书写能量与书写激情。然而,作家完成了书写,这只说明他完成了心灵意义上的审美实践。他的作品,还需要通过社会层面的传播,并经读者的充分解读,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惟此,才算功德圆满。”王唯铭说,“上海书展是一个恢弘的舞台,它宽容大度地包容着作家作品,是解读的一个特别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对上海书展的这种天生的好感,王唯铭总是愿意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拿到书展上与读者分享,他与书展的情缘没有终点。今年第20届上海书展,王唯铭又拿出了自己新出的英文版《上海建筑传奇》。因为语种有变,王唯铭也曾担心读者是否买账,于是在签售前他在自己的粉丝群里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让他欣慰的是,80后和90后粉丝读者都希望他举行这场签售,“80后和90后是阅读的主力,他们不仅热爱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更对构成这座伟大城市的物理空间,即上海建筑,表达出同样的炽热之情。有了精通双语的他们,我还用得着担心‘语种困扰’吗?”

事实证明,在上海书展这个平台上永远不用担心遇不见自己的读者。在8月16日的签售现场,蜂拥而至的读者再一次让王唯铭感动。甚至还有外国读者,他们对有着181年开埠史的上海,对上海不同风格的建筑,正表现着自己的浓厚兴趣。

“作为一个11岁那年,便确立了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少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的努力都体现在汉语言的书写中,而今,我的汉语言写作有另外一种语言转述,我的欣然无庸置疑。”王唯铭对青年报记者说,而这一切都是上海书展所给予他这位著名的老资格作家的勇气和底气。

青年报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