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上海这座英雄之城一段真实往事,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再现家国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20世纪50年代,几名豆蔻年华的上海中学生奔赴朝鲜战场,亲历战场血火,直面生死一线。2024年9月6日,以该故事为创作脚本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将正式在中国大戏院开启首演。8月21日,李菁纪实文学《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中,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颜晓军、肖缨故事原型人物的后代、纪实文学作者以及原创话剧《同学少年》的主创一起走到台前,分享了这部舞台剧创作的幕后故事,一起听他们讲述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信仰之歌。
展现少年成长,取材比乐中学一段真实往事
他们过去住在哪里?可曾向家人提起参军的故事?生活中保留下哪些承载着当年回忆的小物件?在当天的分享会上,颜晓军、肖缨故事原型人物的后代亲临现场,与主创和来宾们一起追忆曾经父辈的光辉岁月,他们从小提琴、文艺兵的快板等历史物件中追忆往事,传承父辈们大无畏的精神。
雁荡路80号,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当年的比乐中学,正是这几位同学少年义无反顾投身战场的出发地。纪实文学作者李菁,也是故事原型人物的后代,她分享道,这里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中国少年之志。如今,已经多半处于耄耋之年的他们平静回望,当年弄堂亲人的牵挂,回首青涩的校园时光,和平年代不变的家国担当,也熨染了几代人浓醇的人生底色。
话剧《同学少年》由上海黄浦文旅集团携手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出品制作,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以位于上海市核心地带复兴公园附近的比乐中学,四位同学同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轰动全上海的历史为依据,通过时空的灵活处理书写大时代下一群少年的英雄所为。
如何将真实的历史故事融合其中,将主旋律题材讲出饱满的情感,也是主创团队创作过程中的用心用情之处。“需要找到特别的切口,纪实文学和上海城市历史紧紧相连,之前很少有这样的切入点。这次《同学少年》让我们找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叙事方式,找到庞大叙事中真实的人物线索。” 该剧编剧钱珏继续说道:“在我们前期采集口述史的工作中,挖掘到这四位来上海比乐中学的同学故事。这是一段文艺兵参战的历史,它相比于我们脑海中‘抗美援朝老兵’的印象更生动,更丰富,那些记忆的碎片让我非常激动。十四五岁的学生主动选择放弃上海安逸的生活,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这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动力,值得被今天的观众看见。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涉及到家的温情,少年成长和民族精神。”
放大情感基底,将历史真实浓缩于舞台之上
起先拿到这个剧本时,导演马俊丰便如获至宝,故事本身的张力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他坦言自己读着剧本,一边“上头”,一边流泪。他说,真实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情感基底。马俊丰更为人所熟知的舞台剧作品《繁花》、红色作品《前哨》、昆曲《浮生六记》,既有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有红色文化。“《同学少年》非常不一样,结合了红色文化和上海文化。对上戏整个创作班底来说,这个真实的情感底色弥足珍贵,我们也有责任把这个真实的上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历史的真实用艺术的真挚表达出来,呈现于舞台之上。”
在剧中饰演“来云夏”的青年演员陈乃涵还是在读的大二学生,这一次为了体现比乐中学的真实故事,剧中的主要演员多选择了表演相对稚嫩,但实际年龄更接近于故事原型的年轻演员。经过2个多月的排练,他们纷纷反馈这部作品的创排已然让他们脱胎换骨,内心世界经历了巨大的洗礼。陈乃涵表示:“为了尽快融入角色,我之前看了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去了解当年生活场景中的一些老物件。导演让我们尽量规避表演中的‘老道’,不需要刻意表演,而是要把最真实的情感体现于角色中。希望这部作品对于当代的青少年也有更大的启发。了解那段历史,同时理解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剧中饰演“肖鲁青”的青年演员庞家裕刚刚毕业不久,他表示,“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剧中人物原型的性格,理解当年他们的情感出发点,同时还要进行艺术上的表达和升华。在表演技巧上则要返璞归真,挖掘人物最真实的情感。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不应该被埋没,值得讲述出来被更多人看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