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20公里急行军,也值得焦虑吗?
2024-08-2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8月25日凌晨,清华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们穿起军装,备好行囊,完成了一次20公里急行军的夜间拉练。作为新生军训中的一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在夜幕下的清华校园,引人注目。

这一幕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提出质疑,“凌晨出操的时间点是否合适,会不会影响学生的睡眠”“锻炼需要循序渐进,要是之前运动量少的人,突然急行军20公里可能吃不消”。很多声音是为了学生们的身体着想,但这份焦虑大可不必,我们的高校新生可没那么娇气。

军训的精髓在于沉浸式的体验。作为军人,出任务不分昼夜,披星戴月的急行军是家常便饭。要让军训不耽于形,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体验军旅生活,上一上强度再正常不过。如今军训的方式也越来越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健康安全都有很好的保障措施,不必杞人忧天。

也有网友表示,军训对于学生们强身健体并没有什么作用,毕竟也就一两周时间,人的体能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天的锻炼,而不是冲刺般的拔苗助长。其实很多人对于军训的意义并不了解,军训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磨练,通过一段时间特殊的集体生活,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就在这次20公里急行军过程中,有的学生脚磨出了水泡,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前行。有的体力不支的学生,在同学的扶持下前进,共同克服困难。也有同学表示,自己好几次感觉走不动了,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坚持,自己又有了动力。这才是“没苦硬吃”的正确打开方式,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往往就在这坚持一下、扶持一下的过程中得到磨练与凝聚。这一夜的历程,咬牙忍受的苦与克服困难的甜交织在一起,会成为很多同学难以忘却的记忆。

很多教官们都有一句口头禅:“这算啥?”其实大部分军训的强度离军事化相去甚远,连准军事化都不太“准”,但高校依然推行军训制度,就是要让同学们去感受军人的苦与甜,品味军人的纪律性和坚韧度,这与课堂考试、体育竞赛是完全不同维度的体验。高校新生与那些保家卫国、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们是同龄人,他们有共同语言,有类似认知,他们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去读懂对方人生,充盈自己的人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仁义之师,是爱国之师,是钢铁雄师,这是一代代军人,一天天刻苦训练,一次次面对挑战铸就出的军魂。中国军人磐石般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无畏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个青年人引以为傲,引以为鉴,并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品质。国虽强,忘战必危。20公里的急行军,不值得焦虑,如果我们的青年人对军人、对我们的军队太陌生,这才值得焦虑。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