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一坨”风波,看公共理性建构需要怎样的松弛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作家李娟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时,对董宇辉的华丽夸赞回以“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不料,“一坨”激起千层浪。有人批评李娟用词恶俗,且带有攻击性;有人则觉得董宇辉的赞美矫揉造作,令李娟反感,于是进行反讽。事后李娟发文回应说,“一坨”只是自己常用的量词,毫无隐义,并称董宇辉是一个“富于感染力亲和力,总是照顾别人”的年轻人。
李娟的回应平实、诚恳,显然是可信的,再结合和谐融洽的直播氛围,可以确定,董宇辉和李娟之间并无芥蒂。问题恰恰在于,为什么一场原本顺畅愉快的直播,因为一个小小的量词冲上热搜,引发争论?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娟固然是脱口而出,但架不住部分网友过度阐释,使语词的能指和所指相背离。其中,一方是董宇辉“铁粉”,他们觉得“一坨”一词不雅,甚至是污名化表达,于是站出来批评李娟;另一方则是对董宇辉不感冒,认为其名不副实的“黑粉”,“一坨”迎合了他们对董宇辉的贬低,于是纷纷给李娟撑腰。一方要维护偶像,一方要拆毁神坛,“一坨”风波由此而起,并愈演愈烈,最终李娟不得不发声澄清。
类似事件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近年来,公众人物在公开言说时因为存在不周全之处而遭到批评、围攻乃至网暴,早已屡见不鲜。有的网友热衷于将公共言论里的一些短板和瑕疵无限放大,或者剥离具体语境,挑出个别词句上纲上线,进而追索发言者的本心,从人品上加以抹黑,使发言者陷于“自证清白”的困境。
这在形形色色的“饭圈”中尤为盛行。“铁粉”不仅容不得对崇拜对象的任何批评,连肯定和赞美都有“标准话术”,不按话术来便有抹黑偶像之嫌,轻则要求对方道歉,重则“开盒”。这自然容易引起其他人反感,“黑粉”遂应运而生。讽刺的是,“黑粉”的套路往往与“铁粉”互为镜像,也是用断章取义、上纲上线的手法以达到攻击对手的目的。
流风所及,受害者已然不止于明星、网红、学者、作家等公众人物,每一个普通人都被裹挟进来。要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无论微信、微博抑或抖音、小红书,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属性,我们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卷入某个公共事件,甚至因为几张“截图”的传播,成为当事主角。长此以往,对于公共理性的生长是不利的。
从这个角度说,“一坨”风波看似只涉及董宇辉和李娟两人,背后却是两个群体在拉踩引战,进而言之,折射出的是情绪化表达对公共理性的损害。没有人希望生活在一个说话要字斟句酌,还要反复自辩的环境中,而健康、清朗的言说环境,需要公众少作一点过度阐释,对瑕疵和失误也多一点包容。公共理性需要人们共同维护,给言说创造一个自由而松弛的伸展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