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竟然可以可视化?视觉学院学生创新“入诗取色”美呆了!
2024-09-0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当古诗词遇上色彩会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一群师生竟然脑洞大开,想到了“入诗取色”。

今天,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协力合作的“诗·色”中国传统色彩研习工作坊作品展在静安雕塑公园梅园长廊正式闭幕。据主办方介绍,展览期间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青少年等群体参观。

“其实传统诗词里内涵古韵之色。以《夜宿山寺》为例,整首诗的主色调是黑夜中静谧的深蓝色。我们的学生就提取了里头的各种色彩,再将诗词可视化,希望以此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执行院长王红江介绍说。

将优美的诗句进行“转译”

让一字一句皆可视化

来到梅园长廊,墙上展示了学生们“入诗取色”的各种艺术装置、画作的照片。正在附近跳绳的一个小哥哥走近一看,缓缓吟道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以《夜宿山寺》为例,王红江解读说,整首诗的情绪层层推进,前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夜里在高楼孤身一人的孤寂感,所以整首诗的主色调是黑夜中静谧的深蓝色。诗中李白诗兴大发,在高楼上与月亮星辰对话,情绪慢慢由孤寂转变为豪放,所以在画面中也会加有温暖的火热的颜色。木色是代表建筑物的主色调。整体色彩有参考唐代唐纹、敦煌等作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由学生的巧手绘制,将废弃的泡沫材料化为了一件绝美的蓝色基调为主的艺术装置。

根据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中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灵感,该校学生创作了《醉沙》画作。据创作者介绍,这幅作品以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为底,以葡萄美酒的夜宴为景,描绘了一幅酒筵之上,夜光杯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将士们的欢声笑语交相辉映,又与沙场形成反差,构成了一幅破碎、悲凉而又壮美的画面。画面中颜色多以沉稳,通过画面表达了将士们内心即将奔赴战场的复杂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感受这份欢乐祥和背后的悲凉与孤独。与此同时,匹配这句诗词的还有一件火烧画艺术装置。

记者看到,展示的照片中还有一副作品取材于高鼎创作的《村居》中的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画面看是一个低头颔首的女孩。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李悦透露,这整件艺术装置是由可回收材料制作的,采用了光影艺术,只有远观的时候,才能让观众“看”到女孩的视觉效果。

走出学堂,走进社区

探索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模式

“从接到创作任务到最后开展只用了短短五天时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李欣然告诉记者,这次的创作感受和以往的不同。“在过去的创作过程中,我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常常是闷头创作,觉得很孤单。这次,诗色工作坊中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陪伴,使我感受到了独自一人时感受不到的踏实与充实。搭档倪佳蕙也给了我很多帮助,非常感谢这位温和又包容的学姐,我们在相互配合中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自身能力也有了突破,给我今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勇气和力量。”

在李欣然看来,传统色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研究传统色彩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色彩背后丰富的故事和情感。在这次活动后我们也想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传统色彩,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入诗取色’的创意太酷了。”另一位学生代表王非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对古诗词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的创意之旅。“在研究传统色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与色彩美学的独特魅力。”

此次,主办方以“中国古诗词中色彩的提取与实践”为主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双方学生共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场,还举办了“非遗漆扇——传承工艺之美”的体验。由擅长书法的上视大二学生为各式各样的扇子现场进行题字,在姜玥婷老师的演示下嘉宾们亲手尝试了漆扇制作,领悟大漆所描绘出的美丽花纹,感受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李梅表示,这场特别的活动毗邻自然博物馆,吸引了青少年一同来领略古诗词之美。

王红江介绍说,之所以举行这次作品展,希望让学生迈出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同学们开动脑筋,将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进行转译,让一字一句皆可视化,并做出创新,情感与美感。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艺术不分地域,我们跨越了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寻找了艺术新的可能性。

提供支持的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总经理闫加伟表示:艺术只有走向社区,走向产品,它的价值才能被展现,这项活动将学生从学堂拉出,走向社区、乡区与大街小巷。希望未来能和艺术学院的师生深度合作,发展落地产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