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复旦交大,上海这所大学颠覆性创新指数排名最前
王雪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覆盖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北京、东京、巴黎、洛杉矶、伦敦、上海、首尔、柏林、新加坡、西雅图、多伦多、悉尼、香港、莫斯科、特拉维夫、深圳、班加罗尔等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根据10年内20座城市8大学科领域26万篇焦点论文以及超过4000万篇关联引文数据的调查显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颠覆性”还不够,而在上海,最具颠覆性的大学科研机构并非复旦交大,而是上海科技大学。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颠覆性排名相对偏弱 //
这一2024“理想之城”——基于颠覆性指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研究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在自然科研智讯提供的大数据支持下开展,今天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
从科技创新颠覆性排名中看,前5位城市分别为旧金山、波士顿、首尔、多伦多和纽约,中国城市未能进入前五位。深圳排名第8位,香港为第11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在了第14、15位。“与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数量的排名来说,我们的颠覆性排名是相对偏弱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雪莹表示。
调查显示,全球城市科研形态各具鲜明特色。根据全球20座城市2019-2021在“自然指数”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总量、平均影响因子(JIF)和平均颠覆性指数,生成了各城市的科研三维形态图。“从三维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上取得的显著进步相比,中国城市在科技创新的颠覆性方面表现仍然相对较弱。”王雪莹介绍说。
北美城市占据了颠覆性指数排名前五位中的四席,分别为旧金山、波士顿、多伦多和纽约,显示出引领前沿科技创新的显著优势。首尔、新加坡在创新颠覆性方面也有较出色的表现,特别是首尔,颠覆性指数排名进入全球20城市前三位。
不过从2012-2021年这10年时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三大特征指标变化趋势可以显现,中国城市的科技成果总体数量排名如北京、上海都是稳居前列,平均质量排名也是稳中提升。
// 上海科研机构颠覆性指数最高为上科大 //
调查也研究了城市中的领先科研机构及学者颠覆性研究情况。针对全球20座城市中“自然指数”科研机构综合排名前200位的科研机构,在2019-2021年之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去做了一个颠覆性指数的合成评价,结果显示最具创新性的前10家科研机构中,包含了4家北美大学和3家韩国大学。中国的科研机构中,只有香港大学颠覆性指数进入了前10,排在第6位。
在上海,排名最靠前的是上海科技大学,排在所有机构的第11位。中国的颠覆性指数机构排名前10的科研机构中,上海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进入前列,分列第5、第6和第9。
“总的来看,我们中国的科研机构在颠覆性方面的排名跟全世界领先机构相比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王雪莹说:“另一方面像上科大、北师大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认为是我们国内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但他们的颠覆性方面排名都位于前列,也体现了近年来我们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在学校治理结构、学校创新组织方式方面,接轨国际的一些探索所取得的成效。”
// 跨学科交叉领域科研颠覆性指数迅速提升 //
从学科领域分析,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科研颠覆性位居各学科领先地位,同时跨学科交叉领域科研颠覆性指数呈现出迅速提升的趋势,这也体现了创新最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前沿热点所在。王雪莹表示,其中中国科研机构在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的颠覆性表现较好,而在生命科学和跨学科方面还相对不足,这可以为我们未来科研人才培养方向方面提供一个参考
各城市的分学科领域颠覆性指数雷达图则显示,中国城市普遍上在物理学领域颠覆性创新较为突出。此外,香港在医学领域,北京在环境生态和化学领域,上海在地学天文和跨学科领域等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比较好的颠覆性创新的表现。
王雪莹表示,全球高颠覆性科学研究体现出了三大显著特征,第一是深入基础,积极探寻第一性原理,致力揭示物质世界深层次的本质;第二是面向需求,致力于解决重大疾病治疗、新材料开发及气候变化等等全球共性挑战;第三是强化交叉,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边界领域,不断去派生出新的科研热点。
当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8.43分,比上年提高1.30分,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指数显著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浙江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高地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对比颠覆性创新报告,王雪莹表示:心情忧喜参半。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方面的不足确实被量化体现出来了,但同时上海在科研工作之中对于创新颠覆性技术项目,对于新型科研机构、高水平科研型大学的部署和建设也都初显成效。“上海是一座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基因的伟大城市,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会有更多的颠覆性创新会在浦江之畔涌流不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