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昆剧《琵琶行》首演,一样的江水不一样的别离
2024-09-0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时隔24年,上海昆剧团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9月7日和8日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虽然导演从黄蜀芹变成了她的儿子、著名电影导演郑大圣,“倩娘”饰演者也从梁谷音换成了青年一代的沈昳丽,但不变的是这部《琵琶行》依然在黄浦江边上演,观众依然可以伴随着江上的船鸣,感受到1000多年前浔阳江畔的邂逅与别离。

2000年初版的《琵琶行》在浦西江畔的三山会馆演出,轰动一时。著名电影导演黄蜀芹来执导昆曲,确实给昆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她改变了原先镜框式的舞台呈现,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开放通透的空间。她巧妙地借景黄浦江,让观众“由江而念江”,身临其境般地来到唐代浔阳江上,在那里的穿上大诗人白居易正和琵琶女“倩娘”体会跨越几十年的人生况味。

“我对郑大圣这次重排《琵琶行》就两个要求。”此次担任艺术指导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第一,已故编剧王仁杰的台词一个字都不要动。因为这个本子已经是极致,恐怕今天没有人可以超越。第二,具体的排演上,大圣可以延续母亲黄蜀芹的思路去自由发挥。”最后新版本排出来,梁谷音总得来说还是满意的。“基本上是尊重了原著,但在结构和舞美上有很多改变,我们初版演员传统的东西还是多一点,现在这一块少了,更强调整体的感觉。这可能更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

昆曲《琵琶行》改编自那首千古绝唱,98句616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字字珠玑。说是叙事诗,但其实诗中的情绪和感怀占了相当的部分,要将这样一首诗改编成90分钟5幕的一台昆剧,这其实是有难度的。郑大圣表示,这其实更像是一部“情景剧”,造境是一个关键,通过造景来让整部作品变得更为充实和丰富。

24年前,母亲黄蜀芹执导的《琵琶行》的首演,郑大圣也去看了。“三山会馆离黄浦江航道不远,昆曲声中,我偶尔能听到过往船只的汽笛声。《琵琶行》在当年是非常大胆的开创性演出。今天,我们想试试看还能做什么延伸。黄浦江完全不一样了,像换了一个世界。今天的《琵琶行》是与时代的互文与回应。”演出场地特意设置在充满工业历史痕迹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由老船厂改建而成的剧场,江景时隐时现,透过后墙的落地窗,江船时而往来,为《琵琶行》铺垫了天然的底幕。

这次《琵琶行》演出,上海昆剧团也派出了一流阵容。由两位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沈昳丽、黎安分别饰演倩娘和白居易。从演出现场来看,两位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在沉稳之中又有诸多突破,使得演出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沈昳丽声腔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体,揭示倩娘凄美动人的内心世界。黎安声腔以七声音阶的北曲为主体,突出白居易悲怆凄凉的心态。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24年前,她在《琵琶行》里跑龙套,还是门口的检票员。“今天,我仿佛回到24年前,前辈艺术家继往开来的情怀,激励我们这代人致敬经典,激活传统,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虔诚而专业地在每个时代用作品回答观众的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